一度“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10日终于公布,尽管其中亮点频现,对于社会关切及改革呼声更是做出了重点回应。但须看到,这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充分估计到改革的难度,在此基础上作足应对预案,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首先,相关部门的人员安置问题应作为本轮改革的重中之重。在10日本社记者对铁道部等部门工作人员的随机采访中,尽管得到的大都是赞同改革的声音,但须看到,改革必然牵涉利益的再分配,改革过程中矛盾在所难免。如何能在保证公平、公正、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人员分流,最大程度上化解矛盾,是关乎改革成败与否、彻底与否的重要因素。
在此过程中,对于前六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必须充分研究、汲取,结合当下实际,制定并出台一套合理完善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新组建的部门,应按照中共十八大对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部署,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新组建部门打造成为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试验田”,进而为推动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营造一种“鲶鱼效应”。
此间就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的一位学者表示,本次改革重点在于“三个放权”,即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和向地方放权。这体现了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继续简政放权”的要求,其意义不可低估。但须看到,在政府放权的过程中,亦存在因权责未理清而出现的“甩手掌柜”等现象,为今后埋下隐患。
譬如,《方案》明确了中央向地方下放投资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审批等权利,同时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但在重新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一问题上,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如在下放审批权的同时,以何种方式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在减少专项转移支付的同时,如何保证经济不发达地区继续得到政策倾斜(以往的政策倾斜很多是靠专项转移支付实现)等。这些问题不能妥善解决,改革就谈不上成功。
“在这一点上中国有前车之鉴,例如在此前改革中出现的医疗等公共资源过于市场化的现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提醒,如何放权、放权到什么程度合适,都将成为决策部门亟待解决的命题。
事实上,在中国改革的推进中,一直伴生有“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如何打破这一怪圈,《方案》显然已有准备,即在“放”的同时,亦强调政府的“收”,具体表现在“三个加强”——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依法行政。
“‘收放自如?的改革很理想,但做到却着实不易,必要时恐怕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告诉记者,“眼下要做的是建立有效的制度机制,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在树立改革权威的同时达成改革共识。”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任务艰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要精心组织安排,确保改革顺利进行。”日前发布的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公报如是论述。(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