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公方彬谈学雷锋:雷锋精神已成为我的价值观
国防大学教授 公方彬
2013年03月01日10:06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公方彬 资料图片

 

“我出生于雷锋牺牲的那一年,沐浴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成长。我们那个年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人,有着与雷锋精神切不断的联系”,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就打开了话匣子:“雷锋精神给我的最大影响和启发,是他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坚定的信仰信念及从点滴做起的精神。”

从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走出来的公方彬,既是雷锋精神的实践者,又是雷锋精神的研究者和宣传者。几天前,他刚获得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颁发的“雷锋奖”。

上世纪80年代,公方彬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选择从军,并从一个文学爱好者转向研究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后来,他被部队树为典型,提升为军官并进入军校读书深造。人生的巨变,让公方彬思考一些人生与社会的重大命题:“为什么自己做得谈不上多么出色,而组织上却给予那么高的嘉奖?”他从雷锋那里得到启示:“雷锋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成了家喻户晓的英模人物,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他的实践与主流社会价值相一致。”

公方彬学雷锋,持续助学32年。入伍的第二年,他在一次野外训练时,看到十几个孩子伏在土坯做的书桌上学习,便下决心拿出一笔钱买来纸和笔送给这些孩子。尽管只是区区30元钱,但这已是公方彬当时四五个月的士兵津贴。之后,这样的助学行动,公方彬就从未间断过。他承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可以终止这项活动:一个是中国再没有因贫穷而失学的孩子,再一个是自己进入贫困者的行列。

为什么敢于作这样的承诺?“根本在于自己找到了支撑助学行动的力量源泉”,公方彬说,自己早期无私助学是受雷锋等英模的影响,后来当了典型增加了责任感,但到了今天,已经不是靠别人影响去助学,因为雷锋精神已成为自己的价值观。

长期从事信仰信念和道德价值观研究,公方彬深切认识到,精神领域的许多元素和规律并非全靠逻辑推理来完成,因为实践走到深处,已没有既成的参照,只能借助于自己的体验。公方彬表示,一个精神领域的研究工作者,需要在实践中感知人在道德和精神升华道路上会遇到什么桎梏,如何才能突破。有了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有了与事业的紧密关联,自己长期坚持助学就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升华自己的灵魂。

在潜心科研的同时,公方彬自觉走出书斋,面向军营和社会发表演讲、作报告。他说,我们今天讲雷锋精神,其中核心和本质是对党、国家、人民的忠诚,是坚定不移的信仰。我们从事理论工作的人,要真正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必须要像雷锋那样,树立坚定的信仰信念,站到国家、民族和军队的立场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记者 陈劲松)

公方彬事迹

公方彬,国防大学教授。1962年出生,1980年入伍。3次参加边境作战,荣立一等功2次,三等功4次,获二级英雄模范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军首批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全军外宣专家。

公方彬坚持资助贫困地区学生32年,拿出自己的稿费、讲课费、工资120余万元,资助包括藏族、维吾尔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676名贫困学生读书。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公方彬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