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鲜明标志,就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分彰显了我党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反映了我党率领全国人民推动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笔者以为,文化强国的重点是思想文化工程,核心和标志是信仰力量的强大。
一、信仰的强大是文化强国的核心要素
二十一世纪的主流是文化的竞赛。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信仰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从信仰本身功能看。人作为一种精神生命体,他的生活形式之一就是要有信仰。人无信仰,在灵魂上就没有归宿,就不安宁。邓小平说:“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不能成功,中国现在还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信仰作为是文化软实力最为核心的指标之一,它不仅为强国发展助力,让社会凝聚成一个能集体行动的共同体;更为强国发展铸魂,赋予人们行为以意义、提供精神支持乃至合法性证明。马克思主义主张相信科学,相信真理。这实际上也就是信仰人自己,相信人靠自己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靠实践能够把握命运,把握一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信仰的产物。
从国际视野看。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作为责任大国走上了国际舞台,如何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捍卫我们的文化尊严,说明中华民族复兴对世界的价值与意义,我们面临的挑战异常艰巨而复杂。撒切尔夫人说:“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2011首部《文化软实力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文化产业比重,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比例不足4%,仅为美国的约1/10。这就使我们抵御西方文化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美国智囊库兰德公司于1999年6月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报告称,美国的对华战略应该分三步走,其中第一步就是“西化、分化中国,使中国的意识形态西方化,从而失去与美国对抗的可能性”。“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背后都有美国文化渗透的影响。如果我们自身信仰不强大,没有国家认同和理想信念,对外没有吸引力、影响力,前景是极其危险的,苏共跨台就是一面镜子。去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解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就是苏联意识形态防线彻底崩溃,失去了党员和老百姓的信仰。尽管当时苏联的军事力量、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基础设施、教育基础在当时的世界依然属于一流水平,但这些都挽救不了苏联解体的命运。这一教训提醒我们:国家存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是人心向背和党员干部的信仰。因此,如何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和中国道路的认同,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任重而道远。
就国内情况来看。文化的竞争集中体现为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力、凝聚力、吸引力。而认同力、吸引力源自于一种信仰的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我党之所以战胜国民党就在于我们是有文化的军队,是有信仰的军队。谍战剧《潜伏》、《暗算》等热映的背后,既体现了我们军队有强大信仰力量的支撑,还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对当下信仰的强烈呼唤。一个国家若只是经济强国、军事强国而非思想信仰强大,也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强国。因为没有精神与信仰的厚度,也难有物质财富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把“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之一,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同时,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复杂化和价值多元化,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不仅需要文化自身发展,还需要以文化建设来引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影响文化强国的最大短板是信仰危机
现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年,虽然人们虽然不那么穷了,但很多人信仰没有了,有的只是对金钱、对权力等物质性的功利追求。可以说,当代中国最大的危机就是信仰危机。现在群众关注的社会不应该、不健康、不理智的心态及行为背后,更是深层的国民理想、信仰、信念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在社会大转型大变革过程中,建设文化强国的任务是没有根基的。
危机之一:心口不一、主流价值观念边缘化。2009年12月,《人民论坛》“千人调查组”特别策划了题为“中国未来10年10大挑战”的大型社会调查,这次调查发放问卷8128份,结果显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赫然进入中国未来10年的10大严峻挑战之一。这里说的“主流价值观”,是指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边缘化表现在表面上认同但心里并不认同,行为上并不自觉践行。这一危机既反映了我国当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情况,也反映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否抵挡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而失去主流地位的担心。这些年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经不起权力、金钱和女色的考验,在“酒绿灯红”面前打了败仗,究其原因,就是主体信仰边缘化的结果。许多贪官心里想的和做的不一致,拚命捞钱就为自己留一手,认为只有钱才感觉到自己这一生的意义。
危机之二: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当下,食品安全问题成了国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特别是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不安全事故频发,成为当前国人信仰缺失的一个突出挑战。这是信仰的底线--道德崩溃的体现。这种国民价值行为的混乱虽然不是普遍的,但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国民形象和文明古国的外在声誉。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小悦悦被车碾压事件”说: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道德堕落更不是社会主义。”一个“缺德”“无信”的民族,是难于有真正的辉煌的。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非常讲诚信的,从根子上说是由于多年来破的过多、立得过少,造成价值导向的弱化和价值标准的混乱,乃至社会价值真空和无序,就必然导致了人们价值行为的混乱。
危机之三:不择手段,无敬畏之心。今日社会道德之怪问题,根源就在于缺少了对精神信仰的敬畏之心,缺少了信仰体系的支撑。无惧者无畏。如果一个人无视法律、规章制度、道德的结果,就是不择手段,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其实,没有道德的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要坏一百倍一千倍,中国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在更加稳固的信仰与文化的基石上。正如温家宝在纽约出席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时说,要重视社会道德建设,一个企业家身上应流着道德的血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信仰问题的性质在于,一个人既要逐利同时又要有精神追信仰求。而精神信仰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有敬畏之心,克制和抑制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是当代中国人面临的信仰困境和挑战。市场可以追求最大利益,但共产党员就不能抛开人民利益去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市场竞争可以充分自由,但政治领域、法治领域和党纪国法领域绝不能放任自由。如果没有敬畏之心,一切都机械地用所谓“利益机制”来导向,那就必然导致整个社会丧失原则,陷入物欲横流的境地。
三、以信仰建设为核心推进文化强国之路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只有人们信仰力量的强大,国人精神家园的深植,文化强国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信仰力量的强大需要科学理论的导航。心中有信仰,行事有方向。如果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或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的”都说不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主体到底是谁都不明白,那么,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因为理论的科学性不足而失去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体系就难以由理论层面变成一种实践。因此,要强化领导干部的主体信仰教育,通过党的创新理论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成主流价值而深入人心,最终成为国人的信仰。当前,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指导实践,重在强化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崇高理想和信念,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集体主义的价值目标的信心;特别是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只讲物质利益不要精神支柱,只讲竞争不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把科学信仰变成大家认同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
信仰力量的强大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固然重要,但实践的跟进必不可少。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意义重大。风行于上,俗成于下。律已足以服人,身先足以率人。如果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嘴上反腐败,行动搞腐败,核心价值观是难有市场的,只能是“口惠而实不至”的口号。领导干部作为公众人物,承诺固然重要,关键在于如何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切忌让市场利益机制冲击政治和思想领域。领导干部不仅说得好还要做得好,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染指,才能以知行合一的人格力量凝聚党心、民心,给社会以示范、以导向。
信仰力量的强大需要国人的道德自觉。道德是文明的心理底线,也是信仰的来源和基础。一个社会,伦理道德可以没有上限,但决不能没有底线。如果没有了道德底线,分不清是非荣辱,辨不明善恶美丑,社会也就失去信仰的基础。在普通群众中,信仰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遵守起码的社会公德,既珍爱家庭,也关爱社会。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的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也为信仰形成提供了重要源泉。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宝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这为我们重建以道德为底线的信仰指明了方向。我们相信,只要全党全社会大力营造遵守道德、敬畏道德、践行道德的氛围,以道德为基础的信仰就会变成一种自觉、一种习惯,润物无声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提升全民文化道德素质,为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石。
信仰力量的强大需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信仰的追求体现在经济上就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虽然美国没有文化部,但一部《阿凡达》带给美国的不仅仅是美元,而且是美国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因此,要改变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而不强的状况,必须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善于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经验,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给文化创造者以创新的活力和空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特别是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外国人听,让他们真正了解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从而消除他们对中国的误解,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