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如何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审计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审计监督服务国家治理的法律地位,决定了审计机关必须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强化政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合法是审计工作永恒的主题。审计机关的根本职责,就是通过强化审计监督职能,维护国家政策法律的正确实施,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提升社会功能。
成立审计机关以来,审计积极融入社会管理创新体系,通过审计监督,规范行为、化解矛盾,预防腐败、理顺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合法,已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审计机关要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必须找到审计监督切入社会管理的新路径。
第一,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基点,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通过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查办影响经济发展、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纪违规行为,全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与诚信有序的经济环境。
1、通过加大对中央重大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相关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促进政令畅通。审计机关要把促进相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作为重中之重,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研究政策背景,把握政策意图,及时发现和纠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深入揭示政策措施不衔接、不配套,不适应、不利于甚至阻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问题,促进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完善。
2、通过加大绩效审计力度,促进效益、速度和质量的统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绩效理念贯穿于审计工作始终,揭露和查处违背国家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方针、严重铺张浪费、财政资金损失、国有资产流失、重大资源毁损及效益低下等问题,促进勤俭节约,把钱用在刀刃上。在监督和评价政策实施、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运行、企业经营等方面绩效时,不仅要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要深入分析生态环境效益,促进实现有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3、通过加大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的揭示力度,促进依法行政和民主法治建设。着力监督检查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揭露和查处经济运行中徇私枉法、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等问题,推动提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切实维护法律尊严。积极提出加强法制建设的建议,推动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上升为法律法规,促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第二,以查处大案要案为重点,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通过对侵害社会管理主体,妨碍社会管理活动的违法违纪行为的揭露处罚,坚决查处公职人员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贪污受贿、失职侵权的行为,促进社会管理清廉和政风清新,促进社会管理体系的完善。
1、通过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的揭示力度,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切实增强审计的敏感性和预见性,高度关注当前发展面临的经济增速放缓与产能相对过剩矛盾加剧、经济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突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等情况,深入揭示问题背后的原因,积极提出解决矛盾和化解风险的建议。根据审计掌握的情况,密切关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关注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隐患,及时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避免经济问题引发社会问题。
2、通过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力度,促进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的健全完善。积极稳步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并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相关要求的情况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在其他各项审计中,都要关注权力行使与责任落实,促进健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推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
3、通过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打击犯罪、惩治腐败,是国家审计的重要职责。那种有问题没有查出来,查出来了没有如实报告,报告了没有依法处理的局面,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失职,还可能成为不法行为的“护身符”,甚至成为包庇和纵容犯罪的“保护伞”。要深入研究违法违规问题的发展态势,不断提高审计的揭露能力和突破能力,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问题,一定要查深查透,坚持原则,如实报告,依法处理,绝不手软。
三,以维护民生利益为视点,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通过深入扎实一线审计和调查,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严重危害民生、民利、民权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并纠正,化解和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1、通过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的审计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社会建设及相关领域改革,有重点地加强对“三农”、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项目的审计,着力监督检查民生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特别是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情况,揭露和查处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揭示和反映政策落实不到位、目标未实现及资金分配不合理、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推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2、通过加大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放眼全局,着眼长远,加大资源环境审计力度,加强对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执行等情况的审计,促进生产力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加强对资源管理利用及重点区域环境治理情况的审计,切实维护资源环境安全,积极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完善,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第四,以审计结果公开为切点,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通过审计整改、结果公告、信息宣传等手段,对审计目标实现全程动态监管,不断提升参与社会管理监督效能,及时解答人民群众有关审计咨询,拓宽审计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空间。
1、通过加大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的力度,促进健全制度和深化改革。要围绕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要求,切实加大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分析研究的力度,着力反映制约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矛盾,反映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机制扭曲、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积极提出建议,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不断深化。
2、通过加大对审计信息和整改情况的依法公开力度,促进公开透明和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把查处问题、推动整改和促进公开相结合,逐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和审计信息发布制度,为社会公众了解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信息和渠道;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分清责任,落实整改主体,提出整改期限,公告整改结果,推动建立健全整改报告制度、督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以队伍廉政建设为抓点,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审计机关的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是新时期审计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1、通过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廉政教育和审计风险点的防范,用铁的纪律打造审计铁军。以品德为核心、作风为基础、能力为重点、业绩为导向,切实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时刻自律自省自警,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大力弘扬审计核心价值观和审计精神,做到崇法求真、尚廉求进、无私无畏、尽责担当、严谨细致、勇于创新。做好审计环节的社会综合管理工作,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
2、通过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审计技能培训和岗位实践。积极运用网络、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等方式,形成优势互补、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严格执法,公正审计,创造公平合法的审计环境;建立完善的审计预防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监督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