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姜春云: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读十八大生态文明论述有感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2013年01月29日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十八大精神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热议的亮点和焦点很多,生态文明建设则是突出的重点话题。生态文明理念的创新和突破,在政界、学界、业界和人民群众中的反响,异常强烈。仅就以下几点,谈谈个人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大方略和理论的提出,既深刻揭示了五大建设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又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更高的位置,并指明了推进生态文明的正确方向和路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惟有如此,才能破解环境危机、发展难以持续的困境,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与环境双赢。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布局和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关于优先原则。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一重要论述,正确回答了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这一长期未能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人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负效应的沉痛教训,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是对非理性的发展观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纠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战略意义。

关于发展方式。十八大报告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改善人民生活、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必须坚定不移。但是,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才是科学的、效益最好的?这是一个非常要害又认识很不一致的问题。为什么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高耗低效重污染的态势迟迟得不到根本转变?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解决好发展和消费模式这个关键性问题。十八大报告的上述论述,是针对这一现实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证明,通过加紧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消耗率,是赢得战略主动、赢得未来、造福人民大众的决定因素。必须下定决心,全力以赴去做。

资源产出率是评价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尺度。据报道,由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牵头完成的《2009年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平均资源产出率还相对较低。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资源产出率处于每吨320—350美元的水平,而先进国家已达到每吨2500—3500美元。但我国也不乏成功范例。近些年,深圳市下大力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有效提高发展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实现9100多亿元,每平方公里产生4.58亿元GDP和0.57亿元财政收入,单位面积产出居全国首位。全市2011年万元GDP能耗0.472标准煤、水耗17立方米,均为全国最低。在全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与绿色GDP指数中位居第一。当然,深圳市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经验仍不失有普遍借鉴意义。

关于生态基础。十八大报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人类是大自然孕育并依附于大自然而生存发展的。在一定意义上,生态环境优劣决定人类的命运前途。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这是人人都应当牢牢记取的经验教训。

关于休养生息。十八大报告强调,对自然生态要实行“自然恢复为主”、“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的方针。这是非常正确、必要的。实践证明,在不影响人类生息繁衍的前提下,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休耕(轮耕)、休牧(轮牧)、休渔、休猎,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可使生态、经济、社会和民生效益倍增,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来得最快、成本最低、成效最佳的路子。注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正确处理“绿”与“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关于制度保障。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和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些地方生态退化、环境恶化、资源破坏,无一不与政策、制度失当、失效有直接关系。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这些重要制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切实性和时效性,应当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过硬实招,下大力抓,抓紧抓实,一抓到底。

关于时代的概念。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这是很有意义的。众所周知,生态文明既是一项重大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又是一个时代的概念。作为任务,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组成部分,应当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作为时代,它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开启的一个新的时代。我们所有的人,都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自觉跟上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步伐,不失时机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作落伍者。

生态文明的研究与推进,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各国政界和有识之士,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值得指出的是,全球真正作为执政党和国家,旗帜鲜明地提出并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并以此作为执政理念和国家战略的,惟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可以说,中国在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潮流。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早在1982年9月举行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就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提高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从粗放经济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济为主的轨道”;1994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则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是在原有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突破,形成系统的目标体系、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务必要认真学习领会并坚决付诸实施。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壮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球协同动作,共同努力。生态文明践行之日,便是人类福祉卓著提升之时。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造福于人类,实乃神圣而高尚之善举!

(作者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总顾问)

(责编:张湘忆、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