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提出“三型政党”建设的目标,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三型政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的生动体现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发挥,离不开党在实践中的不断学习、不断服务、不断创新。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各级组织的显著特征。学习型政党的提出,有利于发挥我们的思想政治优势,克服本领恐慌。有助于通过学习不断增强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构筑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增强党的肌体自我免疫力。由于我们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在必要时候,甚至要求我们敢于破除马克思义经典中的个别结论。因此,无论是组织结构与功能的调适,还是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改进,都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做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服务型政党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服务型政党的首次提出表明我们党将站在更高的角度统筹、调适党组织的功能,进一步整合执政资源。表明我们党将更加重视执政党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需求。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服务型党组织的做法早有试点并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某些地区的基层党组织不再作为权力的直接掌握者,和政府争当行使权力的主体。而是恢复政党作为政治组织的本来面目,充当人民与公共权力联系的桥梁。党组织充分发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作用,通过切实有效的服务来赢得民心。基层的实践,将为服务型政党建设的展开提供有益的借鉴。
创新型政党是我们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在学习与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党对规律的了解和认识将不断加深,这必然要求通过创新,不断调适和完善党的各项建设。通过创新,不断完善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行为方式和运行制度。
“三型政党”建设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党的建设主线中起牵头管总作用。从实践经验和逻辑联系来看,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提高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政党建设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回顾建党90多年来,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了“三型政党”建设的统一。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在理论创新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型政党的提出,不仅是我们党传统思想政治优势的延续,更是我们党应对自身变化和社会诉求,在思想层面进行的主动调适。着力解决 “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的突出问题,克服本领恐慌和消极懈怠。
服务型政党的建设,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针对政党与社会关系的新变化,群众的利益诉求趋向多元化,更加注重物质利益、更加注重自我发展、更加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在经济上追求均等的发展机会,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要求共享发展成果;在政治上追求更多的民主权利,要求参政议政、参与社会管理;在思想上崇尚个人自由,价值多元。现实的变化,要求我们党更加重视服务型政党建设。通过服务方式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恢复政党作为政治组织的本来面目,充当人民与公共权力联系的桥梁。 党组织充分发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作用,通过切实有效的服务来赢得民心。
创新型政党建设,在完善执政体制机制中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政党的首次提出为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永葆生机和活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有利于在完善执政体制机制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事实上,创新型政党是我们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党的执政效率的提高、执政形象的维护、执政权力的约束,都离不开创新。在学习与服务的过程中,也必将产生强烈的创新冲动。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过程。贯穿于完善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行为方式和运行制度的各个方面。
从“三型政党”内在的逻辑关系来看,三者共同存在于一个党建大系统中。三者的有机联系,进一步拓宽了传统党建的思路,把党的建设放在一个开放的政治系统中予以布局和统筹。针对我们时代的社会开放和多元性特点,“三型政党”的提出并作为党的建设目标,创造性地架构了我们党建的开放系统,使其有效应对社会开放系统的能量输出,不断盘活现有的执政资源,扩大执政基础,创新执政方式。
“三型政党”建设是改进领导方式的重要举措
“三型政党”建设目标的提出,强调从强权型领导转向平民型领导,从封闭型领导转向开放型领导,从命令型领导转向沟通型领导,在学习、服务与创新中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塑造政党—政府—社会之间的多元信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首先,提倡平民型领导。邓小平曾经讲过,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者要为广大群众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让广大群众去心情舒畅地做好本职工作。“三型政党”建设要求领导者改变以自我为中心、以热心服务者自居的传统思维,把服务同领导意图的实现和决策目标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要求领导者以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在政策制定执行中,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深入基层一线调研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服务和学习,不断取得群众的新认同。
其次,适应开放型领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三个大台阶和两个时期。今后,我们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我们还将高举改革的大旗在一些领域继续深化改革。这就要求执政党建设的目标适应开放的环境,要求党的领导方式适应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适应技术变化的日新月异,从封闭型领导转向开放型领导。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党的领导必须跳出管控、维稳思维下社会管理的误区,转而注重沟通和协调。注重社会的多元需求,重视对公共政策议程的引导。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发挥组织优势和党员优势,不断巩固并扩大执政基础。
再次,重视沟通型领导。在传统的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处于中心,习惯于发号施令、指挥控制,领导的基础是信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流通,群众诉求反馈的体制内传递。个体之间、地域之间的差异很小,党的领导在实践中往往演变成“替人民作主”的方式。但是,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背景下,社会的力量必然会不断生长,各类社会组织会不断兴起。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表明,我们党在处理与社会关系时,要继续从一些不该管、管不好的领域退出。在领导方式上,也必然要求顺应社会的变化,多运用沟通的方式,应对各类新社会组织和新社会群体的诉求。通过沟通,实现各类组织、群体之间相互学习,增进了解;通过沟通,根据群众诉求变化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沟通,不断把握社会变化,实现有效创新。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