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朝阳
滕朝阳
公款吃喝俨然是个“圈子”,加入这个“圈子”,就“朋友”多、“消息”灵、“机会”多。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1月21日召开的吉林省委常委会议上,省委书记王儒林痛斥公款吃喝,提到有的领导干部一顿饭要花上万块钱,而一些困难的老百姓吃饭都成问题,要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
“八项规定”出台之前,公款吃喝也是一个问题,出台后加以对照,自然更是一个问题。不过,公款吃喝毕竟是一个老问题,抓一下稍有收敛,过一阵又卷土重来,迄今未见根治的希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倘若都能做到,公款吃喝以及其他形式的腐败当然会化解于无形,但如今似乎不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年代,领导干部严于律己,只是解决公款吃喝问题的必要条件,万不可以为自己做到了“独善其身”就能大功告成。但无论如何,在不少人对公款吃喝表示无奈、“无解”以至于近乎麻木之时,还有领导干部加以“痛斥”,至少表明对此问题尚有必要的“痛感”。
公款吃喝一顿饭花上万块钱,即使剔除物价上涨因素,也不免令人咋舌,而据知情人说,这还不过是“小巫”。一面是有公仆公款大吃大喝,一面是有老百姓吃饭都成问题,反差之大,尤使人触目惊心。但是不是官员们都那么热衷于公款吃喝乃至大吃大喝呢?很多官员表示“疯子才想吃公宴”,“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老婆分床睡”。这很可能是衷曲,却不易得到公款吃喝之外的人的同情,被讥为“得了便宜还卖乖”。
世间以吃喝为事业的人,也不能说没有。有人有事无事,总要造个饭局,吃喝一通,仿佛不如此,便感觉不到生命的存在和意义。但这样的人,无论是官是民,总是少数。不用自掏腰包却可以满足口腹之欲,看起来是占了很大的“便宜”,但天天占这样的“便宜”,奔忙于公宴之间,有的竟至于一个晚上吃八顿饭,又光顾着敬酒没时间吃饭,回家还得煮面条吃,毕竟是一种非人的生活,又有几人能从中得到乐趣呢?因此,从一般人情而论,不少官员特别是基层干部对公款吃喝苦不堪言,我以为是真实的,而把公款吃喝盛行归结为官员人性的堕落,则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之嫌。
只要有公务,或许就免不了公务接待,也就免不了包括公款吃喝在内的公款消费。问题在于,公款吃喝何以会演化成一种顽症,很多人不情愿地卷入其中而使之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不少人都怀着清醒的理性(谁不知道公款吃喝有损形象,大吃大喝有损健康呢?),去做非理性的事(公款吃喝几乎无日无之,吃喝的档次水涨船高),那么就一定有比吃喝本身更重要的原因,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公款吃喝大抵都缘于公务,至少有公务的名目,否则就名不正言不顺。巧立名目者且不说,是不是凡涉及公务,都必须要吃喝呢?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每年接待费却高达近千万元,如此扶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脱贫。但你当县委书记的,若是觉得这千万元公款花得冤枉,那就对不起,项目、资金很可能就没有了,原先固然见不到脱贫的希望,现在则恐怕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你就要成为全县人民的“罪人”。倘若吃喝成为前提,不吃喝办不成事,光抓吃喝,不下力气去改变行政陋习,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从个体的角度看,公款吃喝很多时候已成为官员的“必修课”。不必讳言,有的人主要是通过吃喝(或公款或私款)获得赏识,进而得到晋升的。有些话、有些事,在不吃不喝时不好说、不好办,酒酣耳热之际,就好说了、好办了,深得个中三昧的人美其名曰“酒文化”。公款吃喝俨然是个“圈子”,加入这个“圈子”,就“朋友”多、“消息”灵、“机会”多,哪里有位子、有肥缺,比“圈子”外的人要知道得早、知道得多;反之,虽为同类却不拒绝公款吃喝,就是“清高”,有了空缺不知道,有了事情无人帮,在仕途上就会处下风。这就像腐败深重的地方,不腐败反成异类,结果不是遭到排挤,便是被人拉下水,鲜能明哲保身。因此,不少官员的心虽认同“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脚却不由自主地站在公款吃喝的行列。
为公款吃喝开脱辩护是疯狂的,但就公款吃喝论公款吃喝,也不过是皮相之见。
作者系北京青年评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