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热回应冷调查”背后是问责机制失灵
苑广阔
2013年01月22日08:07   来源:大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山体滑坡、矿难瞒报、塑化剂、速生鸡……一起起牵动老百姓“神经”的热点事件,事故责任追究渐无音讯,事故调查雾里看花。在网络资讯发达的今天,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多数地方选择“迅速表态”,但却没有给予最终解决。(1月21日《南方都市报》)

  在网络资讯发达的今天,对于各种突发热点事件,有关方面想不正面回应,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但回应了,却不代表会有真相被公布,更不代表会有人被问责,“热回应冷调查”正在成为一种套路,被某些人运用得轻车熟路。

  对于这种“热回应冷调查”,媒体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即“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说到底,就是以表态应对舆论压力,以道歉代替问责,以调查本身代替事实真相。很显然,这不但不利于事情真相的揭开,不利于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样也无法满足公众的心理期待。

  当热点事件发生以后,公众无不给予重点关注,但关注只是表象,背后的真正潜台词是监督,是期待着负有责任的相关官员能够按照党纪国法被问责,被处理。而最终的目的,自然是在警醒某些官员的同时,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可是,在“热回应冷调查”的问题处理“潜规则”之下,公众的这种期待却被稀释和消解。

  可公众对某一热点事件的关注目光暂时游离,并不代表他们已经忘记,更不代表他们不关心处理结果。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本着理解和体谅的心情,在等待有关方面的调查和处理。如果有关方面曲解和误读了这种善意,想以“拖字诀”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结果只能是激起公众更大的不满和质疑,政府的公信力只能进一步流失。可以说,无视民意,拖而不解决,是危机发生之后对公众的“二次伤害”。

  这种“热回应冷调查”的关键,在于问责处理机制的失灵。只有问责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才能把责任追究到每一个责任人的头上。因此,对这种社会普遍关注而又久拖未决的热点事件,不妨由多部门启动专门的问责程序,“全程紧盯”,在对事件责任人进行追责处理的同时,也要对在事件调查处理过程中敷衍塞责的相关人员进行行政问责,这样才能起到惩戒警示的作用,从而避免出现“热回应冷调查”现象。

(责编:朱书缘、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