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让教育研究范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转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孙强 
2013年01月22日15:0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将得力于教育研究范式的建构及其引领。反思以往的教育研究范式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一、目前,学界对教育研究范式的反思还相对滞后

恩格斯说过:“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1]也就是说,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是如此。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也会影响,甚至成为其它学科研究范式变革的先导。因为哲学范式总是时代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哲学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关于范式的创新与转换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有“文本考察”、“学理阐释”、“现实引导”三种研究范式。法学界对法学研究范式的反思起于2005年,邓正来先生在《政法论坛》2005年第1-4期连续刊载了其长达18万余字的文章《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中国法学中四种不同甚或存有冲突的理论模式即“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进行了“总体性”反思与批判,并提出了中国法学未来之命运的“理想图景”。该文一经刊出,即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反响。相比之下,教育研究的范式批判还相对滞后。

因此,对教育研究范式的前提性反思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教育研究范式本质上是一种运思方式

范式(Paradigm)概念源于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在库恩那里,范式指的是科学成就。他在该书序言宣称,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可见,库恩关于范式的理解和界定还不是一种研究模式,但随着范式一词广泛地被学界使用,其意义也悄然发生着改变,现在已经演变为一种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从根本上来说,它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所谓教育研究范式就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视野。从本质上看,它就是一种教育研究的运思方式。

三、对三种教育研究范式的批判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有三种教育研究范式。第一、文本引证。此类研究注重引经据典,强调通过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来批判错误的教育思潮,以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二、以西改中。此类研究推崇西方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不遗余力地翻译介绍这些理论,并试图来改造中国的教育实践。第三、本土实践。该派认为固然西方有很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然而,由于教育背景不同,很难适合中国社会的土壤。因此,对于中国教育研究而言,应该立足于本土实践与本土境脉。应该说,每一种范式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道理。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在中国教育发展的特殊阶段,三种范式的教育研究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任何一种范式又都不是完全自足的,都有其合理性的限度。在此意义上,夸大任何一种范式都有可能使其超过合理性的限度,从而产生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那样,不但无益于中国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相反,还会导致教育发展误入歧途。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研究的不同范式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式的,而是互补整合的。对此,应该把教育研究范式看作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只有这样,不同范式之间才能相互为用,彼此弥补各自的不足,从而发挥出范式的最大功能。

四、新教育研究范式的特征

基于此,笔者认为,新时期教育研究的范式应该系统的、整体的,而不是彼此割裂的、不可通约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与重构也是如此。只有将各种不同的范式视为一个有机体,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从而促使教育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型。同时,教育研究研究范式必须始终以实践为根本,这也是各种范式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根本所在。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实践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的、首要的观点。脱离了实践的研究范式,或不以实践为根本的研究范式是空洞的、抽象的。因此,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研究范式不能从任何一种抽象的观念出发,必须立足于中国教育的现实实践,从中国人的实际经验出发,从老百姓真正的、真实的需要出发,来构建面向中国现实的教育研究范式。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纯粹的、抽象的理论争论,使中国教育研究走向重生。马克思曾说过:“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2]哲学研究如此,教育研究亦是如此。对于教育学研究对象,马克斯·范梅南曾指出,“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教育学存在于“极其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3]

因此,面向中国现实的教育研究范式,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立足于本土实践。教育研究不能脱离了时代实践,这是教育研究的根本,也是教育研究范式的最根本的原则,即实践原则。在当代中国,立足于实践,就是立足于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子系统的动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与其它子系统相互联系着。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空中楼阁”,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也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因此,它必然与其它各个子系统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的发展,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构成一个“总合力”一起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经济的因素归根结底对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其它因素也会起一定作用。因此,立足于实践就是要将教育置之于社会大系统的各类动态的社会关系之中,从这种动态的关系中研究教育。也就是要探究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关系,探究教育发展与这个“总合力”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立足于实践的口号才会成为现实的运动。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进行教育研究的指南。过分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汇将会使马克思主义走向对立面。对此,恩格斯在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个别词句或许已经过时,但是其中蕴藏的理念、方法至今仍然有效。因此,进行教育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旗帜性的问题,它决定着教育研究的方向。然而,应当注意的是,面向中国现实的教育研究范式,不是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 ,而是更要关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发展。

再次,吸收外来先进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列宁就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之所以能赢得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教育研究范式不能置外来先进的教育理论于不顾,必须积极地吸收、批判地加以改造。当前,西方教育研究范式也正经历着后现代转型,呈现出从“主义”式研究向“问题”式研究的范式转换。教育研究主体趋向多元、研究对象趋向生活化、研究地点走向教育现场。[4]由此可见,西方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显著特点就是走出“书斋”,进入教育现场,关注教育中的事件,解决教育生活世界中的现实问题。所有这些都为我国教育研究范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最后,借鉴其它学科研究方法。长期以来,教育学因缺乏富有自己特色的、垄断性使用的研究方法,而致使其独立性受到质疑。其实,否定即规定。没有自己独具的方法,未必不是长处。因为它可以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相互为用,促进教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共同繁荣发展。对于教育研究而言,这又不失为一种好的发展契机。

总之,面向中国现实的教育研究范式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它既要立足于时代实践,又需要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还需要外来教育理论来提供养料,同时,还需要其它学科提供研究工具。质言之,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应该以本土实践为本,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外来教育理论为具,以其它学科方法为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研究范式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3][加]马克斯·范梅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

[4]么加利:西方教育研究范式的后现代转换[J].全球教育展望,2012(10).

(责编:秦华、赵晶)

相关专题
· 问题研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