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
2013年01月22日08: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把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把握以下几个着力点。
强化质量意识,转变高校办学理念。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其原因就在于教育质量不高。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充分认识到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来抓,加快推进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建设。对于高校而言,应着力转变办学理念,强化质量立校意识,摒弃外延式发展思维,转入内涵式发展轨道。当前,应认真做好分类定位的顶层设计,打破同质化发展格局,形成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自身实际的科学质量观,并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中。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人既是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也是高等教育的依靠力量。在高等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师生为本,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办学,使办学成果为全体师生共享。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其水平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就要求高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从和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确立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始终以教师为本,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改革聘任制度和评价机制,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全面推进科教结合,通过各种举措引导教师潜心育人。
突出办学特色,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办学特色是大学在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上所具有的根本优势,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科学制定大学评价体系,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引导大学合理定位、办出特色,避免千校一面。高校应坚持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取胜的方针,根据自身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强化学科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师资队伍特色、管理服务特色、文化发展特色和产学研合作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竞争力整体提升的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格局。
勇于改革创新,激发体制机制活力。改革创新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基本途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高校以及各方面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动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着力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统一、灵活、民主、高效的科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和支持大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政府放权与社会参与、大学自主的协调同步;把思想观念转变、内容方法创新和体制机制突破结合起来,加快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协同创新理念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实现科研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科研创新主体之间、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四个协同”,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
注重文化发展,加强大学软实力建设。大学既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阵地,也是文化涵养和传播的源泉,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大学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大学的灵魂,其核心是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文化生长与积淀的厚度、精神传承与开拓的方向既是其彰显特色的重要标志,更是其发展进步的坚实支撑。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结合历史沿革和办学理念培育富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优良文化传统,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底蕴深厚、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大学的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直接受到开放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高水平大学而言,更应具有全球视野,把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作为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立足世情、国情和校情,以高端合作为引领,积极实施开放战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经验和做法,有效利用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外派留学生和来华留学生工作,实现人文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执笔:张卫良 姜国俊)
相关专题 |
· 学者论学问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