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
张燕清  龚高健
2013年01月21日10:0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规划》为加快福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从原本意义上说,它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不仅服务于大众的最终消费需求,而且服务于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性需求,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都已证明了这一点。近几年,福建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对经济社会建设也正在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促进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通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着力打造福建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正以“软实力”助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勃兴的文化产业渐渐成为福建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福建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8%,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12.8个百分点;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0%多,占GDP的4.2%,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居全国各省区市第7位。其中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2.3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GDP6.2%,其产值不但位列福建 <http://www.ccitimes.com/fujian>省各市(区)的首位,而且还以高增加值成福州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厦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45亿元,约占全市GDP比重7%,同比增长25%,如将涵盖了数字内容产业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统计在内,总增加值达240多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11%,已成为厦门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莆田市工艺美术产业总产值超200亿元,2010年仅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就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6.95亿元。

2.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

近年来,福建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从2009年至2012年,福建省每年安排1亿元扶持省内动漫游戏等软件产业,新兴文化业态迅速成长,突破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比如,网龙网络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网络游戏和互联网应用的开发商、运营商,网龙公司自主研发的《魔域》、《征服》等产品已行销全球6大语言区,网龙公司成为美国市场上最大的中国网游运营商、中国第二大网络游戏出口商,在阿拉伯语市场居于领先地位,公司2010年营业收入7.8亿元。由福建省时代华奥动漫有限公司制作的全球首部茶文化原创动画片《乌龙小子》第一系列26集已基本制作完成。目前,全省动漫游戏类企业达16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2010年收入约40亿元,同比增长43.6%,其中4家企业收入超过1亿元, 7家收入超过1000万元,并拥有网龙、吉比特、天晴数码、青鸟等知名大型动漫游戏公司,网络公司在网游原创开发领域已跻身国内第一梯队,产品已行销全球六大语言区。2010年,福建省动画片产量居全国第7位,发行国产电视动画17部508集6695分钟,其中4部获评优秀国产动画片,精品数继续位列全国各省(市、区)第4名。

3.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

经过多年培育,福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发展基础,福建省深入实施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国产动漫产业工程、茶文化产业工程、影视基地建设工程、广告创意基地建设工程等五大文化产业工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报刊服务、出版印刷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广告等十大文化产业,产业布局结构持续优化,规模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目前,已建成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1家,其中国家级的6家;厦门和福州分别获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国家影视动画综合实验园”。厦门市充分发挥资源、人才、环境等优势,大力发展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为提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福州市通过政策扶持、规划引导、机制保障等各项措施,积极推动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目前,福州市已建成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榕都318文化创意艺术街区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形成动漫产业集聚区、工艺产业集中区和重点文化旅游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4.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发展

近年来,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福建省先后组建了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厦门广电集团、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等十多家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福建省还接连出台《关于加快福建省创意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关于推动福建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政策,同时,省级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3000万元扶持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相关文化产业项目和转制文化企业。到2010年底,带动了24亿元资金投入文化产业项目。目前全省需转企改制的105家出版发行单位、电影制片厂、电影公司(院)、电视制作机构和6家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实现转企改制。与此同时,在鼓励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等政策引导下,福建民营资本挺进动漫游戏、数字印刷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如福建鸿博印刷有限公司等3家民营印刷企业相继上市;全省民营影视制作经营机构已达34家,占全省影视制作机构总数的58.6%。

5.文化体制改革效应不断显现

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依靠转企改制,带来从依靠“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福建人民出版社等10家出版单位转制后,与新华发行集团整合组建了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0年该集团实现税前利润10028万元,同比增长39.26%。2010年,厦门广电集团产业实现收入5.86亿元,同比增长了11.9%,比2005年增长114%,年均增长16.4%。厦门日报社以改革创新带动报业经济的发展,报业经营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发行量较2009年增长了21.5%,自费订阅率达80%以上。福建省杂技团通过转企改制激发了活力,面向市场的精品明显增加,其中年演出数百场次的杂技《灯偶》就是代表,杂技团也成为国内外杂技界的一支劲旅。福建省直属6个艺术院团把艺术创作与市场经营有机结合起来,2010年共演出1470场,收入1588万元。永定县对土楼艺术团和汉剧团进行重组,注册成立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人事、薪酬等都按市场规律运作。经过3年转制发展,该团队伍稳步壮大,梯队建设趋于完善,活力迸发。从大型交响诗《土楼回响》到原生态歌舞集《土楼神韵》,再到福建首部原创歌剧《土楼》,以永定客家土楼为题材的“客家土楼三部曲”风生水起。永定这个人口不足50万的山区县,如今形成了“小县大文化”的独特景观。

6.文化产品服务出口快速增长

闽台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福建省充分发挥海西区位优势及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精心抓好各类交流平台建设,推动两岸文化产业界从文化往来走向共同打造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对接已成为闽台合作的新亮点。目前,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已逐步拓展到表演艺术、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网络动漫、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各领域。尤其是借助海峡两岸文博会、图交会、茶博会等经贸文化活动平台,闽台文化产业界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对接。2010年举办的第三届文博会共签约项目138个、交易总金额98.98亿元,分别比上届增长68.29%、13.71%。在福州和台北分别创办的“闽台书城”和“台闽书城”,以及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旗下的海峡书局与台湾业界开展合作,推动了两岸在图书发行、版权贸易等方面的对接。龙头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不断加大。尽管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网龙公司依然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年收益超6亿元,其中来自境外的技术服务和运营收入达2500万美元。

尽管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尚未成为福建省的支柱产业。突出表现是产业规模普遍较小,2010年福建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4.2%,仍然低于5%。二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福州、泉州、厦门文化产业发展良好,属第一层;莆田、漳州为第二层;第三层是南平、宁德、龙岩、三明。每层之间差距较大,第一层和第三层的差距甚至达到六至七倍。这既有区域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因素,也有区域文化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倾斜程度存在差异的原因。三是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与尚未完善的文化政策体系造成文化资源难以系统开发,文化产业链条无法有效贯通,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难以形成,文化领域的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四是文化产业高端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文化人才政策仍需健全。福建省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制造流通领域,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媒体产业经营管理等高端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对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与保障等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

二、福建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准实施,福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可以预见的是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将呈现重大调整;高新技术将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全球化背景将加快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

1.文化产业将成为福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面对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提升到国家层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则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这充分表明了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重要的作用。当前,福建省正处于人均GDP不断跨越向前的阶段,城乡居民精神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影视、动漫、数字内容、体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文化产业的成长性与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这将有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文化产业作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支撑力,将真正成为福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2.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将呈现重大调整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合力下,文化产业结构面临全方位的战略性调整。从所有制结构看,转企改制后的国有文化集团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民间资本将进一步增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话语权,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将成为文化市场上的主导力量。从行业结构看,文化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并已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文化制造业将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型。从空间结构看,文化服务业将更多向人口密集区域集聚,传统制造类文化产业将更多向园区集聚,并可能向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趋势将使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发生比较剧烈的调整。

3.高新技术将对福建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信息技术的突破和运用,催生了各类以网络为载体、以数字内容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业态,加速了文化行业间的融合。材料科技、装备工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运用和新业态的出现,也加剧了文化产业内部不同渠道间的竞争,传统文化业态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为此,福建省将策划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有实力的文化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延伸文化产业链;支持一批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基地)、重点企业发展,推进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培育研发设计、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文化创意产业链;依托“6·18”、文博会等平台,集中推介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文化创意成果,促进文化创意产学研对接。

4.全球化背景将加快福建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各国提高贸易壁垒,但从长远看,全球化浪潮已经势不可挡,区域间文化交流与合作蔚然成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的文化软实力也将显着增强,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国内文化企业到海外参与兼并、收购、合作等机遇将进一步增多,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将进一步增强。福建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比如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福建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将会加快。因此,只有培育一批有条件、有潜力、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品牌,才能加强福建文化产业的外向度,在国内外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加快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加快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必须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创新理念、超常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改革、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配置、投资多元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人才支撑为动力,实现福建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势化重组和跨越式发展。

1.坚持文化创新引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政府职能转变,确保福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文化创新”。创新使新知识、新创意、新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掌握,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当知识创新成为公共所有,就会呈几何级数递增地创造社会公共价值。为了更好地推动福建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真正做到“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而且要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上融入“创新”意蕴,通过创新,以体制的先进性和机制的灵活性,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张力,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福建省9个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之成为提升综合发展实力的重要拉动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念,把工作视野从文化系统内向全社会延伸,积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将工作重点放到培育文化市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上来。各地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福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大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力度,全面推行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调整内部收入分配机制。

2.精心打造文化新亮点,努力提升科技附加值,有效激活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

文化原创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产业的生命。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大量优秀的原创作品作支撑,就等于没有灵魂。文化产业是一门“内容为王”的产业,文化原创力决定着文化产业“内容”的优劣高下,缺少原创力的文化产业是没有生机与活力的。只有放开视野,学习创新,才能引领文化娱乐时尚经济、文化注意力和文化创意经济的新风向,促进城乡区域文化产品的丰富,完善文化产业门类结构。福建省9个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应立足不同的文化资源和经济基础,采取不同的产业培植措施和市场运作方式,建立支柱型文化产业,找准发展的“切入点”。要正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格局,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效应,打造福建文化产业区域合作框架。要重视科技、用好科技,把科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转变。鉴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渗透力逐步增强,福建文化产业要突出高技术、高智能特征,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数字化装备、网络化系统、多媒体技术等领域,与科研机构协同攻关,力争突破。发挥创业园、大学科技孵化基地的人才技术优势,为做大做强福建文化产业提供科技创新的后盾。

3.通过多元化投融资,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全面整合福建文化产业资源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整合的目标是进一步解放海西文化生产力,挖掘国有文化资源存量潜力,释放民营文化资本增量实力。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杠杆作用,逐年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比例,尝试建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福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中的巨大资本缺口。进一步打破国家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的新格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形成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福建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4.坚持管理与繁荣并举,培育良性互动的文化市场环境,铺设福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高速路”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指导,加快福建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放开市场准入,通过优胜劣汰,有序引导文化商品流通及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消除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形成按市场价格优化资源配置的良好局面。特别要加快福建文化产业中介代理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培养演艺市场经纪人,发展经纪公司,建立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度。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院线制等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企业经营质量。在繁荣文化市场的同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构建福建文化市场管理的信息网络体系,严厉打击盗版,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抵制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加强对非法经营活动的清查整治和依法取缔,铲除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滋生的土壤,保证福建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

5.立足“复合型”构架,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使人力资本真正成为福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

人才是社会的财富,是一切事业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对文化产业领域来说,人才是其中最重要的投入因子与生产要素。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目前,福建省9个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资本运营人才、文化经纪代理人才、数字艺术软件、网络游戏开发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供不应求。因此,培养善于管理、长于经营、精于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是加快福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要务之一。各级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国有文化产业单位的优秀骨干力量,大力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既要培养出类拔萃、德艺双馨的文化专业人才,又要培养熟悉艺术、有较高创新意识和文化品味,懂市场运作、有较高经营管理才能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文化产业高级复合型人才,为福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原载于《福州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责编:秦华、赵晶)

相关专题
· 问题研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