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2013年物价走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
2013年01月18日08:37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2013年的物价走势如何?新一轮物价上涨会不会延续此前的温和态势?针对这些百姓关心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通过深入调研,给出了解答。

  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各界对2013年物价走势有不同的判断。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经济增长水平而言,目前的物价走势虽然尚属温和可控,但这是在2011年高物价基础上的继续上涨,并且平均涨幅也达到了2.7%。未来物价总水平将持续走高;另一种观点认为,推高CPI的因素并不具有持续性。从结构上看,第四季度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但生猪存栏量目前仍处于相对高位,供给稳定,猪肉价格上升空间不宜夸大。国际粮食价格处于筑顶,同时,除大豆外,中国粮食自给率较高。此外,翘尾因素将不断变小甚至消失。PPI目前仍处于负增长阶段,其未来变化趋势对CPI的传导压力有限。中国的经济增长虽已企稳并回升,但回升的力度偏弱,加之中央提出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价格总水平将不会大幅提高。

  针对这些观点,我们要辩证分析,既要坚定信心,也要看到通胀因素,密切关注未来物价走势,更加重视管理通胀预期,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为实现改革和发展目标创造宽松的环境。

  物价上涨的原因分析

  我们要看到,国内物价总水平对宏观政策的变化十分敏感,导致我国物价上涨的综合性因素还在增多。比如,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存在。美、欧、日央行多次量化宽松政策将会对我国进口价格有所拉升,其货币扩张政策会引发全球性通胀的出现。又如,国内稳增长战略下的货币政策也将增加物价上行的潜在风险。一方面,实体经济需要通过释放流动性和降息来减轻企业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在全球流动性重回宽松轨道的背景下,央行继续降息、继续释放流动性可能又会加大未来通胀压力。

  因此,可以预计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去年有所增加,但在翘尾因素减小、货币政策不会大幅放松等抑制因素的作用下,今年出现严重通胀将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具体分析,今年物价上涨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是总需求扩张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较快增长将会推高物价总水平。当前,各地方政府将纷纷提出下一阶段地方经济增长战略和实施方案。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个阶段各地区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将普遍偏高,特别是投资增速会加快。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应关注经济增长质量,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但是从短期来看,投资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为促进经济快速复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这与2011年末提出的“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相比,为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预留了空间。预计2013年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将超过或至少不低于2012年的水平(M2增长目标14%左右),这是判断2013年物价总水平走势最重要的依据。

  二是农产品等重要商品供给基本充足,但生产成本变化将直接影响物价总水平。当前我国各类产品的供求结构基本平衡,加之粮食连年丰收,短期内基本不会出现供给短缺导致的价格上涨。但是,近年来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不仅仅集中在猪肉、蔬菜等传统因素上,各类商品价格出现了交替上涨和普遍上涨的趋势,这就不能简单用“结构性上涨”来解释,而是应该更加关注物价变动的一般趋势,深刻洞察流通中货币量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价格变动的整体影响,尤其应重视潜在经济增速明显下降条件下货币扩张的价格效应。从生产成本角度来看,劳动工资改革方案有望出台,利用价格手段促进农民增收也具有合理性,这将成为长期的影响因素。

  三是国际粮食、能源市场价格变化将可能推高国内物价水平。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进口比重的增大以及部分饲料粮进口量的增加,国际市场价格正在逐渐成为影响国内价格的重要因素。从输入性因素来看,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是间接的。因为国内与国际市场没有形成完全的联动,并且国际资源能源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更为复杂,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深化资源能源价格改革以及商品期货等市场体系的完善,应对和缓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手段将会增加。但是,国际粮食市场特别是大豆、玉米等饲料粮价格的上涨,将直接推高国内食品特别是猪肉等重要商品的价格,这需要引起重视。

  稳定物价的建议

  一是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切实遵照中央关于“更加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指导思想,防止出现粗放增长和过度刺激再度加剧通胀的局面。根据地方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区位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通胀的关系。

  二是抑制通货膨胀依然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在当前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关注通货膨胀目标显得更加重要。未来货币政策应更为灵活地配合使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其中,价格型工具的使用应充分考虑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阶段特点,力求审慎而重在实效。同时,应更加关注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社会广义价格的变化趋势。不仅要重视货币供给量、新增贷款等的变化,也要重视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动态变化。继续探索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完善。不断健全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做到快速反应、力度充足、适时退出。

  三是注重风险防范,预防输入性因素对国内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持续关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途径和程度。深化国内资源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完善国内重要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建设,并实施对国际能源、粮食市场价格的监控和风险对冲。今后,应根据国内粮食、肉禽等消费特点,不断调整和完善食品进出口政策和战略,从而既保障国内食品供给充足,又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有益补充。

  四是对重要农产品实施供给管理,运用价格手段和逆周期调控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对猪肉和蔬菜等重要商品供应需要同时发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当供给紧张价格大涨时主要依靠市场调节,辅以政府适当抛售储备以平抑市场价格;同时,鼓励提高农民产销组织化程度,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防止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一旦出现供给过剩价格大降时,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及时出手收购增加储备,防止价格过度震荡和生产的大起大落。

  五是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积极落实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的降低流通费用的政策措施。在政策指导下,各省市应针对地方特点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逐步将税费减免政策和绿色通道政策扩展到蔬菜、鲜活产品以外的其他农产品品种。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探索建立反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和降低流通成本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价格欺诈、操纵价格和乱收费等违法行为。

  六是运用价格手段促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明确劳动力价格上涨带动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适度提高对食品价格上涨容忍度。同时,完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标准与低收入者CPI上涨幅度挂钩联动机制。在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重点保障其基本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其营养摄入水平和食品安全水平。

  (执笔人:张群群 王振霞)

(责编:朱书缘、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