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国平
2013年01月18日08: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世纪以来,戏曲艺术在传承创新上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认识和创作上的某些误区,最为突出的仍然是自我迷失和脱离观众。
以为戏曲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西方话剧、音乐剧,不尊重戏曲,用话剧等简单甚至是粗暴地改造戏曲,盲目“创新”,去程式化和行当化,丢失了戏曲的本体;盲目追求“精品”,从编导、音舞甚至表演,请来各路“神仙”,因不熟悉剧种,消解了戏曲及其剧种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如此“创新”的结果,注定是“千人一面”、“似曾相识”,严重背离了戏曲的草根性和民间性,观众并不买账。显然,无论是“西化”的改造、消解个性的趋同,还是远离观众的审美,对戏曲的传承与创新都是不利的。
以为话剧是“新剧”、戏曲是“旧剧”,用“新剧”改造“旧剧”的做法由来已久,但如此改造往往是失败的。学者孙惠柱曾说:“全盘西化派曾断言,戏曲是只能为封建遗老服务的旧时代的‘遗形物’,要用西方舶来的‘新剧’全盘取而代之;由于戏曲既广且深的草根性,这个过激的主张并未实现。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新剧’也就是话剧总算是在中国扎下了根,但还只是在城市里,而且扎得也不算太牢,眼下北京上海以外的大多数城市里,话剧仍然基本上没有市场。然而,伴随着易卜生式的话剧而来的西方理论却主宰了戏剧界的话语权,把我们自己的国粹推到了边缘上……”
简单地用话剧改造戏曲,不是误以为话剧比戏曲先进,也是对戏曲一知半解。当下就有许多没有戏曲准备的话剧编导介入戏曲,带来了某些新鲜观念,却也因为缺少对戏曲本体的认识和把握,缺少以功法为核心的戏曲表演体系和手段的熟练运用,创排的新戏自然也就“没戏”。戏曲编剧、戏曲导演、戏曲音乐人才奇缺,这是戏曲艺术在当代传承与创新的最大瓶颈,不仅关系到戏曲的繁荣,更关系到戏曲艺术不被话剧等西方戏剧同化,关系到剧种的鲜明个性和健康发展。
在探讨当代戏曲传承创新的关系时,“返本开新、回归大众”是关键。这是常识,但我们却偏偏总在基本常识上犯大错误。四年前全国戏曲编剧高峰论坛上,剧作家王仁杰在贺信中说:“谨祝戏曲文学在历经西化、异质化以至边缘化的劫难后,收复失地,返本开新,重新成为一剧之本,亦使表演重新成为舞台中心,作家重新成为演员导师,中国戏曲重续千年香火!”所谓“返本”,就是回到戏曲之本体、戏曲之美学精神;所谓“开新”,就是把握戏曲美学精神,从戏曲本体中走出一条当代创新之路。“开新”可以向西方话剧等舞台艺术借鉴,但不是以话剧改造戏曲,以写实改造写意,以所谓的现代性伤害戏曲的民族性和民间性。
“返本开新”,更需要戏曲“回归大众”。戏曲形成于民间,呈现的对象是人民大众,戏曲的美学精神是以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为核心的。戏曲只有回归人民大众的沃土,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才能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世之作,也才能实现“返本开新”,防止当下创作管理机制带来的“行政化”倾向,扭转写戏为了评奖和政绩的功利现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创造戏曲舞台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