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文化工作的目标与方向。当代中国社会是在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这三种文化传承融合中延续的。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文化是统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补充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文化以及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的问题。基于此,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先行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内涵如何限定
目前,对文化的定义有近一百种。在众多的定义中,找到一个真正适合我国的文化内涵,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尚需解决的问题。首先,传统文化因素的传承在其中是不可少的,但关键是哪些传统因素适合现在。其次,该怎样融合西方文化。我们反对那种动辄把西方文化简单拿来的做法,这会在不经意间抹杀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导致自身文化被矮化,外来文化却又不能完全接纳,从而使整个民族处于没有文化根基的状态。因此,讨论文化问题必须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和前提下,即在内涵的界定前提下来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当下中国文化的内涵限定应该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导向的文化价值定位。其内在价值标准应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为基础,生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生存样式。而这样的结合和转换,是有其深层价值基础的,那就是基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前提的对人的关怀。
二、文化创新的基础是什么
“创新”一词是积极的,但是一味泛化创新,就容易离开其本意。创新一定是在坚守的基础上达到的。创新不是凭空呼喊的,而必须是有根据、有来源的创新。文化的积淀需要时间,文化硬件可以建设,但文化的精髓不是建设出来的,而需要在长期积累中形成。在今天价值观念受到挑战的时期,文化似乎成了靶子,许多问题追本溯源往往会被归结为文化的问题。其实,从总体上看,这有点牵强附会,把许多复杂问题简化为文化问题,缺乏学术求真精神。文化不能像经济那样,可以直接去感受并立即出成效。文化贵在坚持,在坚持中积累,这就需要时间。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当“合力”出现时才有创新的可能。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创新也一样。如果文化积累还不够充分时过分强调创新,就很可能缺乏前提,让人难以信服。就文化创新而言,弄清楚应该坚持什么、积累什么,才有创新的可能。
三、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是何关系
一个国家如果文化发展成果不足,文化实力不够,即使有着丰富的物质文明,在国际社会也不会受重视。这是因为,文化体现出国民的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当然,文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通过几项文化产业项目就能达到目标的。毕竟,体现为GDP的文化产业数字,不能全面说明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后盾,文化产业发展靠文化的发展支撑。而现在,做得如火如荼的文化产业似乎“买办”的色彩更浓,例如,有些地方乐于把别人的东西引进来卖出去,挣点小钱,而没有深入思考这些文化对我们发展自身文化有何借鉴和启示。更不用说,是否会好好考虑自身文化发展的出路。对此,应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的精神基础。
(作者系《社会科学报》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