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强调“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加强社会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构想,是在近十年的时间中逐步清晰和明确起来的。早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1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提出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提出了要以“四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是对我国社会建设认识的深化,是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体制,为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行动纲领。一是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报告中首次把“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彰显出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报告也将“社会管理格局”改为“社会管理体制”,表述更加准确,内涵更加丰富,突出了社会管理的制度化要求。二是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报告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覆盖范围和供给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执政本色。三是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报告首次提出了现代社会组织和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两个概念,明确提出了“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新要求,有利于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四是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是社会管理理念的重大创新,体现了从传统的被动维持稳定向主动创建平安模式的转变。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