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货币政策选择

赵继鸿  张  强

2013年01月14日08: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在这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国应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进一步优化我国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金融和经济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在央行职能上,主要是对货币政策目标以及金融稳定方面监管职责的重新思考,其中加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共识。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基本目标,将金融各行业视作一个有机整体,既防范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传递,又关注金融体系在跨经济周期中的稳健状况,从而有效管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我国央行应高度重视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的运用,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增强宏观调控弹性,灵活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住房抵押贷款按揭成数等手段,引导货币条件从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

  保持合理的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总规模。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总规模,是后危机背景下促进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关键。一是稳妥推进社会融资总量管理。做好体制、政策和技术上的衔接,使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逐步为人们所熟悉、接受并有效运用。二是着力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加大对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引导和规范发展民间借贷。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运作。

  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需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一是健全和完善国家规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适当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统筹安排和协调。二是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财政政策转向以税收和财政贴息等手段为主,货币政策则更多地运用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等间接手段。三是不断完善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在内的整体金融市场,为财政和金融政策的配合提供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四是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一是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尽快完善利率形成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二是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在现行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浮动汇率制过渡,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和金融协调中的主动性。三是有效管理国际资本流动,循序渐进地推进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进程,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危机防范与预警机制,为我国参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创造良好的金融条件和环境。四是通过各种平台参与国际金融政策的协调和金融规则的制定,促进形成公开、公正、有序、包容的国际金融体系。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学者论学问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