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翟淑君 
2012年12月31日14:47   来源:青海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环境文化倡导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青海“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文化建设力度,为开创我省环境保护事业新局面打好基础。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环境文化以增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旨归。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环境文化建设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既要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大力协调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促使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以真正建设环境文化。环境文化是在工业文化使人类社会发展陷入困惑甚至不能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诞生的。2008年青海提出了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青海省情认识的必然结果,而环境文化作为生态立省的灵魂,其建设过程无疑有助于提升我省各族干部群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水平。

加强环境文化教育和宣传。加强环境文化建设需要人们主动地掌握环境科学知识,在社会全体成员中强化环境观念,把环境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这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环境文化的教育宣传,要在社会大众中普及环境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把环境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把环境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要让社会大众切实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提高全民环境忧患意识,培养全民环境文化观念,实现全民对环境保护的广泛关心和自觉实践,激发他们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热情和创新之举。总之,通过教育宣传,能够将环境文化理念有效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增强全民的环境忧患意识、科学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在全社会树立环境文化观,使环境文化观念熔铸于人们的思维和日常行为之中,使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成为人们的终身理念,使环境文化成为规范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重要精神力量。多年来,我省通过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清醒认识到,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为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提供了保障,而且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有着责无旁贷的重大作用。2009年开通的三江源生态文化网,丰富了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宣传手段,扩大了外界对青海生态保护建设的关注和了解,已经使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青海的生态建设中。

积极扶持环境文化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环境文化建设,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做大做强环境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创造力的环境文化企业,扶持建立环境文化市场体系,培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环境文化品牌。要支持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作生产出一批反映环保成就、倡导生态文明,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电影、电视、戏剧、公益广告、环境新闻、环境图书、书法、绘画、摄影、展览等环境宣传品。由中央电视台和青海省政府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文化系列片《三江源》,从自然、社会和环境三大系统同时审视三江源,通过多学科交叉互补塑造三江源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人文地理的立体形象,较好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对生存环境和人类文化的深刻反思、人文关怀和理性探索。

建立健全环境文化建设的政策体系。制定更加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为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提供指南,迫在眉睫。因此,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加强环境文化政策体系建设。一是建立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特别是要通过建立、完善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硬”指标,而忽视环境保护等“软”指标的政绩考核制度。这些年,为了更好地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青海省对该地区不考核GDP等经济增长指标,改为考核民生,考核生态保护,使生态保护与绿色经济成为发展主旋律。二是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资源,人口、经济、环境总量来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与考核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三要加强环境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四要调动各方力量,多渠道融资,加大环境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今年10月成立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就是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搭建平台。

建立健全环境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环境文化建设离不开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护,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环境文化建设的依据和准绳。通过几十年的环境保护立法实践,国家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因此,要建立健全环境文化建设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环境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环境文化建设提供全面有效的法制保障。多年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之所以进展顺利,逐步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功不可没。2006年以来先后出台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等8个管理办法和细则,使三江源工程建设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青海省有关部门和地区还先后出台23项行业和地区规章;青海省质监局不断完善三江源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标准体系,联合有关单位先后制定了87个三江源区生态监测、自然生态保护改善和生态环境管理的地方标准。希望各级职能部门认真执行这些法律法规,成为三江源头碧水蓝天的保护神。

(责编:方蕊娟、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