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造好环境
郑雁雄
2012年12月30日11:26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使命就是造包括基础设施、政策制度、法治监管、安全秩序、社会保障、文化生态等在内的大环境,用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防范市场经济风险,并监控这个大环境不受破坏。

  ●环境水平决定产业水平。规则决定比赛的精彩度,环境决定市场的成熟度。造出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那么,在市场经济中地方政府到底充当什么角色?作为地方政府到底应该干些什么?

  政府第一职责是造环境

  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职能可以概述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对于地方政府,在已有的顶层设计前提下,只能是有限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这些职能大多属于软环境问题。而相对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地方政府的角色更多的是创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硬软环境,同时监管好、调节好、发展好这个环境。

  人们的逐利本能和避险本能,是市场经济的逻辑起点和动力来源。而能够驾驭这一力量的,则是规范和监控这些本能的游戏规则和发展环境,其中游戏规则是软环境,基础设施是硬环境。有了规则环境、逐利本能、避险本能三大要素,市场经济就活跃起来了。自从亚当·斯密发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是在对环境的不断努力中发展市场经济的。

  政府职能主要是造环境。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政府就像体育比赛的竞技规则制定者和竞技场所的提供者;法规体系和司法保障体系就像裁判员;市场就像是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和功利导向;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就像是运动员;而与市场经济相伴的信用体系、道德伦理体系,就是观众席上的呼声或者嘘声。从这一角度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使命就是造包括基础设施、政策制度、法治监管、安全秩序、社会保障、文化生态等在内的大环境,用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防范市场经济风险,并监控这个大环境不受破坏。

  环境水平决定产业水平。规则决定比赛的精彩度,环境决定市场的成熟度。造出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初级环境,靠原始地理区位,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享受土地红利、人口红利,犹如改革开放之初的广东,只能是低端、传统产业,只能是处于到处求人的招商引资阶段。中级环境,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硬件环境比较充分,创业环境与宜居环境能相成相济,适合实体经济成规模发展,犹如现在的广东,进入较高产业形态,也就进入了较为轻松的聚商选资阶段。高级环境,市场信用体系、监控体系完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体制机制完善,法治环境优良,宜居环境优越,人才、科技、管理、文化环境一流,犹如国外的新加坡、美国硅谷和我国的香港、上海、深圳等地,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地,产业形态不断转型升级,也就到了商流自觉畅通的阶段。

  昔日的汕尾“守着金山熬日子”

  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社会和谐、人文生态等方面都负有重要职责,但对于市场经济来说,依然是以造好环境为主要职责的。

  昔日汕尾发展的最大制约在于硬软环境不足。汕尾建市25年来,汕尾人艰苦奋斗,克勤克俭,把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今天初具规模的滨海新城,近几年来更是急起直追,与兄弟市差距逐渐缩小。但是,差距依然是惊人的,到2008年,各项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依然在全省居尾。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土地粤东第一、海岸线全省第二的沿海市一直“守着金山熬日子”呢?几经考量,最主要的原因就在环境问题上。

  一方面,硬件不硬。港口、公路、铁路建设滞后,有海岸无大港,有沙滩无宾馆,海岸线只能孤芳自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偌大一个地级市,缺文化场馆、缺三甲医院、缺名牌学校、缺品牌商店,把好好的区位、资源优势都断送了。另一方面,软件不软。曾经泛滥成灾的走私贩私、制假贩假等社会问题遗毒难消,暴富心理影响社会风气,社会治安一直为外界所诟病;思想解放落后于兄弟市,改革开放步履蹒跚,政策环境差强人意。要解决汕尾的发展问题,节骨眼无疑就在环境问题上,必须为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买单。

  多措并举“再造一个新汕尾”

  从2005年开始,汕尾就开始作“再造一个新汕尾”的环境努力,实施“深汕合作、海岸经济、宜居城乡、人文环境”四大战略,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憩现代化滨海新城”,进行了环境问题的大攻坚。

  一是“补硬”,大打交通和城乡基础设施翻身战,规划建设一港口群两铁路三高速公路,使汕尾进入珠三角东岸一小时经济生活圈;按照滨海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的定位来规划建设城市中心市区,实施名校、名医、名店、名园工程,使市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大改变投资环境。

  二是“治软”,大力改变软环境。通过实施一站式、订单式、保姆式政务服务工程,开展政府“形象年”建设活动,政务环境大为改善;通过开展大平安工程建设,开展“三打两建”等专项治理整顿,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优化治安环境;通过落实最优惠政策配套,强化投资成本落差,营造“彭湃故里,商机澎湃”营商氛围。

  三是“育人”,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实施教育事业优先筹资制度和就业培训倍增计划等,2011年高中、初中毛入学率均比2005年提高40个以上百分点;通过唱响民间文化舞台,树立汕尾人文形象。

  四是“护绿”,实施生态安全工程。大力宣扬“好山好水,天下汕尾”理念,按照生态安全先行、建设生态文明市的要求,启动“百里海堤、生态林带、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五项工程,打造生态文明大市。

  环境嬗变助推汕尾砍尾赶超

  8年苦做环境文章,换得汕尾沧桑巨变。2005年以来,汕尾发展大为提速,已经连续8年平均发展速度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成功砍掉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尾巴,今年一至三季度更是历史性地创下了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收入三个指标的增幅全省第一(分别增长13.6%、23.64%和30%)。同时,经济效益大为提升,产业形态趋于现代,社会秩序日趋稳定,社会环境持续改善,群众幸福感连续两年排全省前八名,汕尾2010年上榜“中国最具魅力城市”。以深圳与汕尾共同开发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挂牌为标志,汕尾投资环境不再令人担忧,而是迈入区位资源优势焕发魅力、环境因素锦上添花的新时代。

  打造珠三角东大门生态高地

  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汕尾下一步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侧重在“五个环境”上下功夫。一是建设城乡环境,打造宜居汕尾。继续按照粤东重要节点城市的定位来规划建设,完善城镇基本功能,构筑与珠三角快速连接、立体贯通的交通一体化网络。二是转变政务环境,打造清廉汕尾。通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用优良的政务环境带动社会环境、民间风气的转变,优化社会风气和公众观念。三是强化法治环境,打造平安汕尾。与国家依法治国方略同步,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更多引入法治理念,有效打造法治环境,持久开展“三打两建”专项行动,推动治安秩序大幅好转。四是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高效汕尾。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减少市场门槛、台阶,畅通营商渠道;通过落实最优惠政策配套,强化投资成本落差,形成投资洼地;通过实施人才计划和技能培训工程,不断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五是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美丽汕尾。按照党的十八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路径和建设生态文明市的要求,增强“好山好水,天下汕尾”效应,打造珠三角东大门生态高地。

  作者系中共汕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郑雁雄

(责编:朱书缘、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