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独家特稿

人民论坛:一比一看  文字减半

张保振

2012年12月27日08: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下,转变作风,改变文风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倡导。欣喜之余,忽然想到,要使这股新风常吹不懈,靠要求,靠提倡,更要靠机制才行。

机制有种种。这些年来,在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多领域、多层面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往往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对转变文风来说,形成有效机制也有持久的效果。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不少会议讲话、报刊文章中,大话空话套话废话不少。似乎长才有内容,长才显水平,长才算重视。事实上,并非讲短话,写短文,效果就不如长的。金文学家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湘山野寻》云:谢希深、尹师鲁、欧阳永叔各为钱思公作《河南驿记》,希深仅七百字,欧公五百字,师鲁止三百八十余字。欧公不伏在师鲁之下,别撰一记,更减十二字,尤完粹有法。师鲁曰:‘欧公真一日千里也。’”

记述同样一件事,可以使文字“吝啬”到700字、500字、380字。就是这少而又少、精而又精380字,还能继续“甩干”,“更减十二字”,且“完粹有法”。这表明,文章的伸缩性是很大的。有的文,一句可包数篇,含金量极高;有的文,数篇只顶一句,含水量太大。含金量高的,文短意深;含水量大的,文长义浅。

要使文章短而实,要求我们对待稿件“货比三家”,择优而用。是英雄,不问出身;是精品,不讲门第。“大权威”的文章,不见得都是上乘之作;“小人物”的文章,不见得登不上大雅之堂。比一比,见高低;看一看,显真颜。近些年,随着新媒体发展,很多流传甚广的好文章,都出自草根之手。而一些名家却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而落伍了。这也要求我们常学常求,精益求精。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不能认为,自己的文章不能改、不可改。像《河南驿记》这件并不算小的事,由于一比一看一改,文字居然减半就是明证。

转作风、改文风还要建章立制,依规而行。没有规范作约束,好行为难成好习惯;没有制度作保证,好作为难免“一阵风”。事实证明,任何一件事情,善始易,善终难。要做到善始善终,仅靠好愿望、好要求不行,必须要靠有效管用的制度。当前要让改变文风形成长效机制,就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当然,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写短文,不是将“短”作为唯一标准。关键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用,言之有新。老生常谈,坐而论道。满纸的大话空话套话废话,无论长短都会使人生厌。

曾提出“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曾分析说:汉朝人莫不能文,唯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为最。其原因,在于“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此言极是。然要做到这一点,靠自觉,也要靠机制。

 

 

(责编:万鹏、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