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也进入提升的黄金期,然而纵观整个世界,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同时,贫富差距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要分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探讨经济转型中遇到的一些现象,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千方百计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一、提升城市居民收入水平
1.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就业优先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居民获取和增加收入的最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应当对促进就业给予优先安排,切实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做到坚持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并举,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第一,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要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信贷、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
第二,加强宣传培训,拓宽就业途径。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引导择业者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立自强、自谋出路,不依不靠的竞争意识,实现多形式就业。加强创业培训,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人员纳入培训范围,鼓励并帮助人民自主创业。
第三,完善就业补贴政策,推动就业服务建设。完善税收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完善和落实小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促进各类群体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2.规范劳动力市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应当建立起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正常工资增长机制,提升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职工的工资,从总体上提升城镇居民收入。
第一,规范劳资关系合同制,建立劳资协商调节机制。应初步建立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商、政府依法调整和监察的劳动关系调整新机制。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应达98%以上,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保障监察覆盖所有适用《劳动法》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争议三方办案机制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完善经营者年薪制考核办法,调整功效挂钩基数和比例,扩大功效挂钩企业面。鼓励和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加职工工资,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支付诚信制度,落实全国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各类用人单位普遍建立集体协商制度,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城乡各类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调处网络。第二,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提升劳资案件处理效率。应当加大劳动力市场监管、劳动保护和劳动执法监察力度,规范用工行为,落实劳动标准,劳动争议和劳动监察案件按法定时限办结,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第三,增加劳动津贴补贴,建立收入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的研究,对涉及职工工资分配的工时管理、定额确定,艰苦岗位津贴等问题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在兑现国家增资政策的基础上,逐年增加地方性津贴和补贴。适时提高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标准。同时,还可以建立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考核激励机制,把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从根本上保证城镇居民水平的提升。
3.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实现职工工资与效益水平齐头并进
经济增长是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原动力,要提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首先应当增加经济实力,强化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物质基础。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具体到企业而言,则是应当努力提升企业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第一,做到节能减耗,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原材料,燃料等物资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生产残次品,做好生产资本的供应与调度工作,保证物尽其用。加强生产资料的运输与保管,减少储运损耗,降低材料消耗,利用成本控制增加企业收益。第二,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管理经营水平。管理是企业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管理是否顺畅有效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工作流程,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应同时加强财务、人力资源、销售、生产工艺流程、安全等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第三,采用先进技术,积极开发创新。提升自主开放能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赢得核心竞争力。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工作方式的现代化,获取市场先机并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行产品深加工,发展良性循环经济。
4.健全完善福利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生活安全感
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镇居民的基本保障。
首先,在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根据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特点以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现状,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力度。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社会保障的要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化、高水平化特点,因此,建立起体系化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风险防御能力,是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基本保障。再次,应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项目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使他们的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
二、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收益产业
农业产业结构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副产品价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许多农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是造成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顺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因地制宜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效益、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转移,争取在短期内使比较收益较高的畜牧业、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一是加快产业化组织建设。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为中心,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制度,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二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管理体系。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主体,推进服务组织实体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深化加工,实现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加大对重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打好基础。
3.健全农业用工信息体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农民增收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如何使农村富裕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问题,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区域间转移和城乡转移,是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心环节和根本途径。应当建立完善农村用工信息体制,增加劳务输出途径,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劳务输出档次。在扶贫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和帮助农村向城镇转移。积极拓宽泰安市向周边省市的劳务输出渠道,探索开拓境外就业市场逐步形成多渠道、广覆盖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劳务输出档次。充分发挥政府在劳务输出中的引导作用,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合作,科学谋划劳务输出合作项目,实现我市对其他省市的劳务输出的有效对接,提高劳务输出效率。
4.完善农村社保体系,认真贯彻惠农政策
应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扩大享保范围,明确个人、集体、国家在养老保险项目上的多方筹资模式和比例。二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在实现村级卫生所和社区门诊发展的基础上,推广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扩大合作医疗收益面和强度,对重大疾病造成的家庭困难农户,给予大病救助款。三是完善农村弱势群体保障制度。对孤儿和没有工作能力伤残、智障人员,给予补助,并加大补助力度和范围;对低保户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补助;对五保户给予生活补助。
三、控制并缩小贫富差距
1.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做到公平与效率兼顾
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第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初次分配差距太大,再分配纠正的成本就会过高。初次分配既要体现效率,又要体现公平,关键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我国应依法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金、欠薪应急周转金等制度,努力促进职工尤其是一线职工工资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第二,国民收入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是再分配的重要职能。要扭转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再分配的作用,关键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障水平正常增长机制并扩大覆盖面,特别是要加快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降低民营企业社会保险缴费门槛,合理确定高收入群体社会保险缴费标准;合理设计社会救助制度,既约束“懒汉”,又切实救助困难群众;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提升各类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建立健全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的财政调节作用
在收入方面,应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应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利用税收杠杆达到“限高补低”的效果,尽快建立起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 遗产税个人财产税等多种税种为辅助的税收调节体系。首先,完善个人所得税,建立社会保障税。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和个人社会保障税制度,调整社会贫富差距的迫切性已十分突出。当前有必要在抓好流转税类的建设和征管工作的同时,采取果断的措施抓紧个人所得税和个人社会保障综合税的建设,扩大水源,以增强政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调节社会分配关系能力。就个人所得税而言,应当降低起征点,让公民都有纳税意识,切身体会到以自己的力量和实际行动维护了政府的正常运转。但对于低收入的人来说,可以按极低的税率征收,实行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这对低收益者的利益是一种保护,可以相对提高低收益者的收益水平。其次,征收遗产税和赠与税,是长久之计。征收遗产税和赠与税是家经济发达和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西方很多国家都实施征收这些税,而且遗产税的起征点也较高,这种高起征点的征税方式,能鼓励人民积极的参与慈善事业,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显著促进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年轻一代自主创业自力更生,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政府的财源。
在支出方面,应建立起财政增加对民生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财力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比如硬性规定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省(区、市)向区县转移支付的占比等。
3.调节行业收入差距,加强对垄断产业的控制
在我国,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差距非常显著。国有经济单位中,电力、自来水、燃气生产、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等行业依靠垄断经营的优势,获取了比其他行业的工资高的收入。第一,完善市场条件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间接引导企业工资合理增长。全面建设和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将指导线和企业工资分配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对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作用。第二,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的管理力度,从严核定其工资水平,对违反国家工资分配法规政策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控制和缓解其工资过快增长势头。第三,加大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推动企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分配制度。指导垄断行业建立人工成本约束机制,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提高关键性管理、技术岗位、与高素质短缺人才的工资水平,该高的高上去,该低的低下来,形成于市场工资价位接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加大监管力度,依法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不法途径牟取高额利润不仅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大破坏,同时使得社会有失公平,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由于现在社会主意法制还不够健全,使得有人有机可乘的钻法律的空子,在以卑劣手段牟取私利的同时,破坏了社会秩序,损害了社会主义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按劳分配等公平原则,导致一系列不公平现象的产生,使不公平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所以我们要日臻完善我国的制度体系。加大对个人收入纪律监督和金融监管的力度。首先要实现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平等;其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强调机会的均等;再者,政府要强化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效果,注重国内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形成互补互动的发展格局;最后,加大对贪污腐败问题的打击力度,实施收入监督机制,实现收入透明化。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合法权益
首先,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加快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社会统筹机制,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建立企业年金,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逐步将基本养老保险扩大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特点和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险体系,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规范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的运作;健全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待遇与缴费适当挂钩的机制,健全和完善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以高风险行业和进城务工人员为重点,发展工伤保险,实行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相结合,逐步形成统一制度。探索建立农村保险制度,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为重点,稳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和巩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其次,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统一建立社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社会保险监督机构,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管理制度、服务标准和考核制度,逐步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筹集、运营、给付的良性循环机制,提高社会保险事业综合管理水平。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统一社会保险信息服务网络,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依托社区开展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制,将全市所有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认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
再次,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原则,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合理增长机制,确保城乡低保对象的保障水平与全市经济发展和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相协调。将"五保"供养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五保"供养长效机制,实现由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向社会福利事业转变。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政策,逐步提高对困难户的医疗救助水平。完善教育救助制度,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力。进一步落实住房保障制度,通过建立城市廉租房等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条件。积极做好法律救助工作。建立和完善市、县(市)区、乡(镇)、村(居)四位一体的社会救助机构,确保救助政策落到实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事业。
最后,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加大政府对公共福利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水平,建立健全社会福利事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发展残疾人和社会慈善事业。认真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完善优抚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福利事业,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扶贫济困,提高社会救助能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