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铿锵誓言更是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决心。这条道路的选择来之不易,并且在改革开放中其科学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坚持这条道路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是历史的选择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道路的开辟与选择对于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考验无疑是执政智慧与勇气的重大考验。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诞生了一大片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创设的科学社会主义虽然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客观地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特征,没收封建资本、官僚资本,并对小生产者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在帝国主义封锁的复杂环境下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道路选择上并没有延续“以俄为师”,而是选择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但是,“一大二公”式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实现国家富裕、人民幸福的初衷,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带来的是“十年内乱”,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严重曲折。
1、邓小平理论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历史命题的思考并做了初步的回答。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当时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工作重心的转移,鲜明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从1980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不下二十次地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他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逻辑起点。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一个半世纪,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几十年之后的今天,为什么邓小平还要重新提出这一最基本问题?应该说鉴于如下三个事实: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曾出现了许多严重的失误,改革开放以后,每推进一步,都遇到姓“社”姓“资”的质疑。产生这些问题和困惑,就在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需要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三是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二战后,非洲一些新独立的国家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措施来建立平等、公正的新社会,但结果不仅没有达到目标,而且给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困难。基于这三个事实,邓小平同志提出问题的思路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为社会主义奋斗的方向也是正确的,但为什么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会发生各种挫折与错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什么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最主要的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小平同志有过精辟的论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励精图治,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亘古未有的伟大道路。这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征可以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贡献在于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把党建设好”的重大课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宣告解体。此时,国际上各种政治势力掀起的反华声浪甚嚣尘上,西方社会出现了一片“历史终结”的欢呼,期待中国成为下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党内党外出现了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继续走下去等诸多疑虑。一些人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怀疑“红旗还能打多久”;也有人对改革开放提出质疑;还有人认为要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路线。一时间,历史再一次把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走下去的问题,推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面前。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把党建设好,可以说是这个时期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13年里,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大量重要论述,全面阐述党的基本路线,正本清源、解疑释惑,对于全党全国人民统一思想、凝聚意志,探索一条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苏联模式,也不是东欧模式,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与探索作出的历史性的抉择。”他还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 在党的第十五大上,江泽民代表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正是因为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党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国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党所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把党建设好”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坚定地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征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3、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贡献在于进一步深入思考并探索实践了新时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崭新课题。
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对新一届领导集体智慧和勇气的极大考验。胡锦涛同志鲜明指出,“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新时期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突破。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不科学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资源的有限性的瓶颈问题制约着发展的可持续性,分配不合理形成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偏差造成了社会民生中矛盾的诱因。胡锦涛指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并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成功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征是“科学发展,求真务实”。
二、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做了科学阐述: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阐述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1、“两个重要前提”不能动摇。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早在1957年5月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江泽民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12亿多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这个核心力量,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否则,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建设搞不起来,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复杂的国内外条件下,中国始终保持团结统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根本原因就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脱离党的领导,脱离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失去了领导核心,也就容易犯超越阶段的错误。
2、“一条基本路线”不能偏离。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是强国之路。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党的基本路线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目标和行动方针做了正确定位,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1992年春天,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他强调说,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足以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说过了说过去,就是一句话,坚持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不变。
3、“一个根本任务”不能懈怠。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看作是建立新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国之所以要实行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克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三十年来,我们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各种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党的十八大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这再一次告诉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4、“五位一体布局”不能或缺。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在发展中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明确提出了经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大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上述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整内容。这四个方面,是新中国成立60年多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意义
三十年前,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实践表明,这段历史是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耀眼的一段光辉历程。它不但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过时,同时也雄辩地证明,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定能创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光明未来。
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道路的选择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改革之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新时期破冰前行,我们经历了种种考验。从纵向比较说,我们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胜利,经济总量、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的巨大变化。从横向来看,我们创造了比资本主义还要快的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进。三十多年来,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前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核,符合时代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今天,我们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那我们就很有可能错失机遇。如果我们还在为道路问题而争论不休、听信他言而偏离轨道,那我们很可能为此付出沉着的代价。僵化保守的老路阻碍了社会主义发展,改弦易辙的邪路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前程。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实现四个现代化提高到关系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他指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 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并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的伟大选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下,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奋进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中国共产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充分体现。
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成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华民族曾经苦难,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图强而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励精图治,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并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苦苦寻觅。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还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因为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高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杨世文 李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 《求实》2012.01期
6、赵凌云: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湖北日报》 2011年07月06日
7、阿如娜:深刻认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内蒙古日报 》 2012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