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指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工业是中国成为世界有影响力大国最重要的经济基础,直接支撑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实体经济是强国战略的坚实基础。
围绕发展实体经济,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形成一个动态优化的社会激励结构?十八大报告高瞻远瞩,着力从理念与制度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这将有利于形成推进强国战略实施的社会激励结构。
市场是社会激励结构的主线。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在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市场配置资源,虽然不一定是最优的,却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意味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将会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系统性优化与提升。
公平是社会激励结构的内核。十八大报告强调了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的公平。生产领域的公平,是一个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因为生产决定分配、流通、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是极其重要的理念创新之一,对于打破行政性垄断,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极为重要。分配领域的公平决定着和谐有序的社会运行,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要兼顾公平,对于打破由于行政性因素导致的初次分配扭曲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效率是社会激励结构的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效率的提升。十八大报告提到的两点极其重要:一是,企业是效率的主体。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确,大国的崛起,必然是公司的崛起。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效率提升的最直接的推动者。二是,生产率决定报酬。报告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劳动报酬的差异,最根本的因素应该是生产率的差异,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法则。可以预期,未来时期,这一基本法则在我国的有力实施,将有利于形成这样一个局面:收入差距,首先表现为生产率差距。这将有利于打破各种行政性寻租的纠结困境,使行为主体着力于提高自身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现实是社会激励结构的指向。十八大报告的理念与制度顶层设计,是要着力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的。报告强调了三个关键方面。
一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十八大报告强调,“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这是一个尊重现实的理念创新。土地增值收益是财产权收益,农民享受土地增值收益,是其财产权的具体体现,既符合经济学逻辑,又符合现实逻辑。这对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报告强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平等交换与均衡配置,这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路径,是消除一直存在的城乡“剪刀差”现象的根本动力。
二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市场供求关系与代际补偿,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法则。这也意味着一切资源将是有价的,资源约束必须纳入行为主体的生产预算约束。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公众实现自由与自尊平等的基础。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这意味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深化提升,公平和谐、跨区域流动、稳定未来预期将成为改革的着力点,从而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保障机制。(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