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我国经济进入减速期的风险分析
徐杰
2012年12月18日09:21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从2010年第一季度至今,中国经济增长呈下滑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家能基本达成共识的是,我国经济将进入一段减速期,将在未来几年里,保持8%左右或 7%至 8%的速度增长。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大小以及动力之源都在调整,经济将遭遇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蕴含着一些新的潜在风险。甄别这些风险并及时加以应对,将是确保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
  经济减速带来潜在风险:企业盈利能力下滑是关键
  当前减速期存在的潜在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加大,银行资产质量下降以及失业问题可能加剧。
  第一,当前最大的风险是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亏损面可能扩大。今年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117亿元,同比下降2.2%。6月当月实现利润4682亿元,同比下降1.7%。1—6月份,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6905亿元,同比下降10.9%。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表现尚好。私营企业实现利润6947亿元,同比增长16.5%。在东南沿海各省市,则出现了中小企业亏损面扩大,甚至大范围停产、关闭的现象。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各项生产成本上升,同时需求下滑,它会进一步带来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和失业问题严重等问题。
  另外,自国际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后,大量资金流向了以国企为主的企业,进而上马了不少效率低下的重复性项目。这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比金融危机之前更为严重。除传统的钢铁冶炼等产业外,当前还出现了大量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中国似乎陷入了产能越调越过剩的怪圈,这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第二,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大。进入2012年,在稳增长背景下,全国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正在加大、加快。广东、重庆、长沙等省市已纷纷抛出了万亿元的稳投资计划。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省市的投资计划累计已超过10万亿元。今年前8个月,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长0.2%,而前7个月下降 3%。这一趋势对整个固定资产投资起到放大和带动作用。各省市自治区大力投资基础设施、服务业等领域,势必增加新的债务负担。再加上之前地方政府积累的巨额债务,当前其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也呈下滑趋势,地方政府更将入不敷出,会更加积极地向银行寻求资金支持。
  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的银行债务负担沉重,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企业间三角债问题严重,最终可能导致企业大面积倒闭潮。今年 1—5月,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升至 7.54万亿元。截至8月23日,已公布半年报的1437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整体规模达8039亿元,较去年同期激增约45%。有超过五成的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在增加,其中很多产生时间不到一年。
  第三,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存在上升压力。随着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一些中小微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商业银行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自去年第四季度起,银行业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开始双升。尽管今年第一季度不良贷款率曾一度从1.0%下降至0.9%,但仅仅维持了一个季度便开始重拾升势。在受经济冲击较为严重的温州地区表现更为明显。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其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高达3%,比年初上升1.64个百分点,比7月上升0.15个百分点。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2个月上升,创10年来的新高。根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2012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增长动力趋缓,不良贷款余额小幅增长。下半年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商业银行将面临息差逐步收窄、存款增长乏力、贷款审慎投放、资产质量压力和中间业务发展受限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盈利增速将进一步显著减缓。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提速,也将对商业银行构成深远而严重的挑战。
  第四,失业压力可能进一步凸显。经济增速下滑,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以及亏损面扩大,将直接带来失业人数的上升。当前从统计上看,我国失业问题尚未明显恶化。但一方面,我国目前缺乏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就业统计数据;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后续影响会逐步显现。另外,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会进一步显现。
一方面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技能工人、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会有明显的增加;另一方面与用人单位要求相适应的技工技能人才相对短缺,所以这个矛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更加显现。
  应对减速期的风险:多看少动,注重长期改革
  面对这些潜在风险,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应该如何认识并加以应对呢?
  第一,认清趋势,顺应市场。经济进入减速期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开始下滑,经济将达到一种新的均衡状态。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通过频繁刺激需求给经济打强心针,而是顺应这一趋势,确保经济在这一均衡水平上健康发展,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无谓的波动。从决策者到企业等市场主体都应认清形势,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作为决策者来说,一方面需要保持积极稳妥的经济政策,多看少动。无谓的政府经济刺激政策只能刺激短期的增长,长期里是不起作用的,反而增加了经济的波动,掩盖了真正的经济周期,也掩盖了真正的经济结构风险。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如何从长计议,在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劳动力等各项成本不断攀升的挑战下,通过体制改革来挖掘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作为企业来说,要清醒地认识到,从前高速发展,挣快钱、大钱的日子已经过去,需要下功夫去真正了解市场变化的趋势,顺应市场的规律,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第二,密切关注企业及银行经营状况,短期经济政策稳中有进。企业亏损面扩大确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我们需要看到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全球需求下滑,现在的情况是之前过度刺激之后的必然调整。在供给面上缺乏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外来冲击前提下,随着周期进入减速阶段,企业、银行不再延续以前的辉煌在情理之中。客观地说,我国企业的经营状况远未到需要恐慌的时候,应对其进行密切的观察和监测,多看少动。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多年来呈双降状态,资产质量较高,抵御不良贷款风险的能力较强,因此也不必过于在意。
  当然,多看少动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鉴于短期内经济下滑较快,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当前利率确实存在一定的下调压力。建议进一步观察CPI和经济增速,如果二者继续走低,可以通过下调利率的方式来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应调整投向和方式。不要过于依赖对大型项目的直接投资,应通过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减免税收等各种措施,来引导资金流向更符合政策的行业和企业。同时积极带动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第三,注重就业,完善应对经济波动的社会缓冲机制。就业是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的关键一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一个似是而非的认识,即中国经济增长低于 8%就会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这种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长期以来,我国GDP高速增长与就业难同时存在,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压力一直很大。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经济增速在 3%左右甚至以下,也并没有出现大量失业的现象,民众即便失业,短期内也不会严重影响生活。因此,应进一步重视就业政策,鼓励各种形式的就业。首先是多方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小微企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总值的贡献不大,但对于就业的贡献则是巨大的。前期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已经初见成效,包括减税、降负等,今后应进一步将支持性政策落到实处。其次是鼓励创业。通过提供部分资本金、降低成本等支持措施,帮助以年轻人、下岗城镇职工以及返乡农民工为主的人群实现以创业代替就业。另外就是建立和完善应对经济波动的社会缓冲机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各类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失业、退休和疾病的压力。
  第四,推进改革,挖掘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一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主要来自于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群等。具体到中国这一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城镇化这一工业经济取代农村经济、城市经济取代农村经济的过程,更是蕴涵着巨大的生产力。当前,政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激活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首先,进一步完善市场,给予各类竞争主体以更平等、更自由的竞争环境。过多的市场管制和分割,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活力,挤压了未来经济发展的空间。其次,大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最具效率的经济形式,这一点在今年各类企业的盈利能力对比上再一次得到证明。要将各类垄断行业向民营企业开放,不必过于担心竞争,竞争的结果可能是双赢的。另外,在尊重市场规律基础上鼓励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政府应以引导为主,不要过于干预和扶持,由市场来决定优胜劣汰。最后,脚踏实地做好城镇化工作。不可急躁冒进,要顺应农民的意愿。

(责编:赵晶、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