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报告在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同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深刻理解这个重大判断,对贯彻落实好报告作出的部署和提出的要求十分必要。
一是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期、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目前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增速减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的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等因素,使我国进入了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近几年,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仍然突出。究其原因,根本的就在于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弊端还没有消除。只有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我国经济发展才能再上一个大台阶。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更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会以一定形式反映和表现在政治方面,同时政治自身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课题,政治体制也还有一些需要完善和发展的环节。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建设法治国家,将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抉择。党的十六大确立文化体制改革基本思路10年来,相关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管理体制不完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缺乏活力,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文化走出去模式缺乏创新。只有紧紧抓住这些领域和环节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四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空前的社会变革。目前,我国的社会体制还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矛盾增多的新形势。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加大社会领域改革力度,从制度安排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消极因素,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五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其他几大建设共同推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任务,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保障,没有一套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没有健全的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就难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所以,加快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相关制度,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六是确保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体系的迫切要求。按照党的十五大以来提出的在建党一百周年时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目前只剩下不到9年的时间,但一些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依然滞后,任务十分艰巨。深化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只有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20年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七是有效应对国际挑战、更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制度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围绕市场、资源、科技、人才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渗透和干预更加强烈,地缘政治较量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增强体制优势,有效应对国际挑战。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我们的一些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减弱,必须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节选自《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一书,学习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