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贾建芳,女,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央党校及其分部主要班次有关课程的主讲教师。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了。这次大会通过的报告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宣言,是未来中国发展进步的行动纲领。穿越近百年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站在了承载人民信任、担当历史使命的新起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贾建芳教授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自信”是十八大报告的主线和灵魂
记 者:贾教授,您对十八大报告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贾建芳:简单地说,就是四个字:自信、自觉。无论是收看党的十八大盛况,听前任总书记、新任总书记交接过程中的简短演说,还是观察代表们的反映、国内外媒体的舆论、党员和民众的态度,都能感受到许久不曾有的信心甚至兴奋。这种信心和兴奋来自多方面因素,但归根结蒂来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报告在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后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简言之,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自信”,可以说是整个报告的主线和灵魂。报告的字里行间,无论是回顾总结过去,还是规划未来,都体现了这种 “自信”。自从11月8日上午从人民大会堂传出这三个“自信”,便迅速传播、传染开来。到习近平总书记与媒体见面时的演讲,则进一步把这种氛围推到高峰,传遍了世界。
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自信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来自党和人民对理论与实践的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和认同,也来自党自己在思想理论上的成熟,更来自当代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当代中国正处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转折点,国家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问题,全党全国人民面临着改革发展与安定和谐、机遇与挑战的考验。事实上,很多人已相当忧虑、焦虑,有的甚至丧失了信心与希望。在这种氛围下,十八大亮出了鲜明的主题,坚定了人们的信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全面部署了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全局,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愿景,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这种关于未来发展的规划既高屋建瓴又具体而微,体现了我们党担当历史责任,认识“中国问题”、破解“中国问题”的高度自觉,让人既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期待、充满信心,又深深感受到肩上的担子很重、责任很大。报告指明了崛起的中国前进的方向,为凝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和意志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
总体上看,党的十八大报告讲清了我们要做的“大事情”的“大道理”,回应了近年来理论界、政界和社会各方面关注、关心、期待解答的重大问题,让人感受到尘埃落定后的踏实、敞亮。报告无论是回顾总结过去五、十年的成就还是分析现实、谋划未来,都使用了许多“更加”、“新”,反映了我们党继往开来、改革创新的精气神,让人感受到党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看报告,很提气。从党内外的氛围看,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已经感受到了党的领导人和党的代表大会传递出来的自信和信念。这些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照亮、温暖了人心。这种状态无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非常良好的开端。
讲清中国“大事”的“大道理”
记 者: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阐述,您认为我们应当怎样把握?
贾建芳:任何“主义”都是讲的“大事”的“大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如此。
十八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进一步明确“旗帜”的三方面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十七大报告和胡锦涛同志近年来重要讲话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所没有的。这三句话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道路”的内涵。报告还强调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意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申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老路、邪路不能走,要走出一条新路,既是确认我们已经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显然也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即自信地回应了国内外关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各种各样的质疑和异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志士仁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历经170多年艰辛探索,终于找到的一条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
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的表述与胡锦涛同志2011年“七一讲话”中的表述基本一致,但是,很有新意:一是提出了制度定型的目标,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二是报告中凡涉及制度、体制,几乎都体现了“法治化”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载体和规范的文本形式,把制度、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与法律、法治化联系起来,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从中国国情中逐渐生成的,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潮流和现代文明的特征,是中国发展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我们既要有制度自信,又要有制度自省、自觉,认清现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的问题甚至乱象,以非凡的胆魄全面、系统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现阶段,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务之急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切实树立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十八大报告鲜明地表达了这个重要思想,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述,看似比较简单,实际上内涵更加深化和具体化了。应当联系胡锦涛同志2011年“七一讲话”中的表述和十八大报告全篇来理解这个重要问题。2011年“七一讲话”中的表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这个表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大事件的大道理的。这就使我们党的思想理论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大地,不仅能获得理论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而且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的认同和遵循。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名正言顺事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做这样的“大事”,就必须讲清楚其“大道理”,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制度保障、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或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这些根本的政治问题。十八大报告的主题正是讲这些问题的,报告通篇也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的新话语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
由此可见,我们党对“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表明我们党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做的“大事”更加明确,对其“大道理”讲得更加清楚。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写入党章,有利于全党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在把握中国“大事”中认清“大道理”
记 者:做“大事”,必须讲清“大道理”。我们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这些“大道理”?
贾建芳: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为我们把握“大事”、“大道理”指明了方向。我们党的理论博大精深,实践纷繁复杂,报告从中提出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三个重大问题加以强调,更加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能让我们清醒、清晰地抓住最重大、最紧要的问题。
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基本依据。如果把“摸着石头过河”概括为我们党带领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条重要经验,那么,我们摸到的最大一块石头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明我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的历史任务,是党提出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基本依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我们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复杂严重的问题,面对国际上的各种舆论,我们能否认清国情?实际上,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的情绪都出现了。报告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目的是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报告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牢牢记住我国在2050年前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任务,我国现代化建设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因此,这个总布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这个总布局不仅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而且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尊重和遵循规律的发展。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要把握、遵循其发展规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是否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一个热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尚需研究并且形成共识。我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复兴到某个王朝盛世,也不是为了恢复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上长期保持的GDP绝对领先地位,而是要实现整个文明的转型和崛起,也就是要实现中华文明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崛起并且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这是几代中国人的理想和雄心壮志,是要本世纪中叶实现的伟大事业。也就是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也就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是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社会化、城市化、阶级阶层分化、民主化、法治化、多样化的整合过程。我们党确定了实现现代化的步骤和时间表,就是在2020年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在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21世纪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在一个十三、四亿人口的大国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责任很大。因此,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奋发有为。十八大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来感召,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激起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豪情壮志,必将凝聚巨大的力量。
用“最新的道理”指导新的实践
记 者:要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的历史任务,肯定要有新要求。十八大报告为此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贾建芳:是的。具体要求很多,我们要把握总要求,这就是进一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首先,要重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表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成果的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而不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和其他党的领导人在一些重要讲话中,基本上都是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提,或者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随着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统领作用的彰显以及各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提高,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进一步凸显。实践和认识已经使我们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后面的“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延伸,可以纳入科学发展观之中。十八大报告用“科学发展观”替换“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把外在于科学发展观的“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到科学发展观之中,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国治党治军等丰富内容的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且形成共识。
其次,要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党的十七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和其他领导人在一些重要讲话中的提法,基本上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随着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统领作用的彰显和上上下下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提高,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地位进一步凸显。提升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是认识深化和实践推进的结果。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指导思想,并且写进了党章。如果说,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了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捍卫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那么,科学发展观则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了新阶段、新形态、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展开,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丰富和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真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最后,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报告用了比较大的篇幅阐明了这个问题,需要重点把握,深刻领会,切实贯彻落实。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
记 者:理念、信念决定着实践的境界。十八大报告在这方面有什么新意吗?
贾建芳: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十八大报告在这方面有不少新意。
报告第一部分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核心立场,第二部分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和共同信念,第十二部分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从报告通篇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演讲和讲话,都可以感受到,我们党的“以人为本”理念更加强化、深化和具体化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以人为本,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根本问题,为破解我国社会转型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根本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报告无论是对过去的回顾总结还是对未来发展的谋划,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我国社会中的“每个人”、“一切人”即集权利、责任和义务于一身的社会公民。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本位”、“根本”。以人为“本位”、“根本”,是对“以神为本”、“以物为本”或者“以钱为本”、“以资为本”或者“以官为本”、“以权为本”或者以身份、地位、财富等为本的否定,强调以人为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主体也是指我国社会中的“每个人”、“一切人”。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都要着眼于人、为了人、依靠人,判断是非、得失、好坏和贡献大小等都要看对人有没有好处、对多少人有好处、有多大好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以人为发展的主体,以人为发展的目的,以人为发展的动力,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十八大报告不仅重申已经形成和提出了理念、思想,而且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等方面的阐述,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如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四同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五有”,改善和保障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友好;执政为民等等。如果说,这些体现了“为了人民”、“发展成果共享”,那么,报告中还充分体现了“依靠人民”。报告在总结过去和谋划未来时,几乎在每个方面都激情洋溢地赞颂人民的创造、呼唤人民的奋斗精神。只要我们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真正体现在党和政府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措施上,体现在领导干部和全体公民的思想和行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现代文明就更有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因此,今后我们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最高的价值取向,真正地去重视人性,注重人文关怀,平等地维护每个人的权益,把这样的理念贯彻到党的路线方针措施当中,落实到每一个人的思想当中去,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必将更加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报告第三部分中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这8个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些看似“老生常谈”,但都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沉淀,都是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认同。这些基本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其内涵是与时俱进的,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报告第六部分中首次提出倡导和培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字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深层次、高境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近些年来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的一次整合。这8个基本要求和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核心价值取向的体现和具体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潮流,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必将提升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十八大报告是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转折点、关键点上作出的,对于我国的意义非同寻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启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推进的现代化进程。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转折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从旧质向新质飞跃的转折点,是初级发展向高级发展跃进的转折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报告对新阶段的要求作出了全面的高瞻远瞩的回应,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贯彻,才能全面把握、深刻理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