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为什么要坚持“四个着力”?
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孙发平
2012年12月03日16:23   来源:青海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为什么要坚持“四个着力”?青海怎样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四个着力”不仅指明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也进一步明确了不断增强我国长期发展后劲和路径所在,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全方位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青海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科技、人才、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受传统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青海经济发展方式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无一不与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关,要破解这些发展难题也无一不依赖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四个着力”,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事关青海“两新三区”建设目标的全局,事关青海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全局。

一是更加注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农牧业,用工业化和生态化理念打造一批高原无公害绿色农副产品品牌,推动特色农牧业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特色优势工业,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特种钢等传统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加快构建从光电转换材料到智能化电网的完整产业体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和集成力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依托园区经济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规模经济,增强工业后劲。大力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业,加快旅游名省建设,全力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品牌,不断拓展产业空间,提高发展质量。

二是更加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资源节约型发展。要把工业作为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领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资源开发从粗放向综合转变,资源加工从简单向精深转变,资源产品从初级向高级转变,资源项目从分散向集约转变,资源产业从单一化、封闭化向体系化、融合化转变。要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以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延长产业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群。要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强化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治理监管,淘汰一批落后产能,真正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更加注重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强化生态的责任意识,坚持生态价值观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观,提倡资源的综合持续有效开发,建立健全责权利相互制衡机制,使决策程序科学化、规范化,确保将开发中的生态风险降到最小。要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荒漠化及黑土滩治理、三江源区以及青海湖鸟岛等自然保护区的各项保护工作,力争减缓生态恶化趋势。要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高原民族地方特色生态文化产业,使其逐步成为新兴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从单一行政方法向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办法转变,从铺张浪费的消费方式向厉行节约的消费模式转变,保障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更加注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要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资环境,创新资金筹措方式,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扩大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省外境外投资。要加快调整外贸进出口结构,提高全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高原特色农产品和民族日用品出口,扩大省内急需的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重要原材料的进口,促进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

五是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要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技术创新带动劳动者素质、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在大力实施技术引进、消化、二次创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原始性科技创新,争取在盐化工、金属冶炼、中藏药、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逐步建立全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六是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切实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将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上,不断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促进特色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发展,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要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带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加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要将协调区域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优化“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格局上,改变“小而全”和自求平衡的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责编:原娟、赵晶)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