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一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力作
——读《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
季昆森
2012年12月03日16:05   来源:安徽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之所以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我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异常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为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变人类的不良行为、观念、习惯。 《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一书的出版,对我们深刻理解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和部署,有着重要参考意义。这部专著是姜春云同志经过长期调查研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世界各国正反两面经验,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高度,深刻剖析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利弊得失,探索如何破解全球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规律并取得创新性、突破性成果的著作。

专著诠释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环境之所以持续恶化的原因。环境问题的深层次根源还是因为人类没有正确对待大自然,在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上,认识偏颇、行为失当,犯下了历史性、难以补救的错误。工业文明相对于农业文明,无疑是巨大的革命性进步,但其致命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对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而言是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它既传承了工业文明的优势、长处,又以全新的理念,纠正了工业文明的弱点、失误。专著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理念概括为7个方面:1.人类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与自然界其他生物是平等、友好、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而不是什么至高无上的主宰者、统治者。2.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当知恩图报,善待自然,而不可忘恩负义,对自然万物施以暴行。3.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理所当然,但一定要取之有度,不可超过自然生态和环境的承载力。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人际公平、国际公平、代际公平”的道德准则,不可侵占属于他人、他国和后代的权益。 5.倡导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力求效益最大化、消耗最低化、对环境影响最小化。6.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排斥一切“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7.发展成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而不可少数人独吞。将自然界生态良性循环的规律引入到整个经济运行、社会运行的大系统中,这是更高层次的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物质、精神、生态、文化的重要纽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

十八大指出要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按十八大要求,落实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落实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就要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专著指出,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现在全球资源过耗、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归根到底皆源于人类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这有悖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发挥人们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智慧、潜能和创造力。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开展全员创意竞赛,每个人都开动脑筋,出点子,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行动,同样的能源、资源、资金投入,其资源产出率就可大幅度提高。这部专著在这方面的所言所论,也正是春云同志长期研究并身体力行的结晶。

(作者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

(责编:张湘忆(实习)、赵晶)

相关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