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美丽中国:更具包容的增长之道
李志青
2012年12月01日14:55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赋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包含以下几层涵义:第一,生态环境是一切生产力的源泉,“建设美丽中国”旨在保护我国的生产力源泉,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第二,生态环境是一切社会生活和生产场所的源泉,“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优化和改善人们生活与生产的自然环境和条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与建设者服务;第三,生态环境还是一切社会认知与精神世界发展的根源,“建设美丽中国”可以丰富和深化本土精神领域的探索与挖掘,为建成富有底蕴和幸福感的小康社会服务。

从生态文明出发,“建设美丽中国”也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道路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它意味着中国不赞成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上曾经主张并实践的“先污染,后治理,再转移”的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新的全球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中国既没有“污染环境,治理环境和转移污染”的资本与空间,更没有这样的主观意愿。

其次,它意味着中国将不再继续走粗放式的经济增长老路。粗放增长的结果必然是高投入、高排放和高退化,同步体现为资源利用低效、环境保护无力、公众健康日下、社会福利受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其实质在于实现经济的集约化高质增长,以及实现生态环境的更好保护和能源资源的更高效利用。

最后,它更深层地意味着中国有必要改变“唯增长速度”和“唯政绩”的发展观念。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降低经济的增长速度。但研究表明,由此产生的更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必定会在长期给公众带来更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治久安。在新的发展阶段里,生态代表着健康与美好,美丽则寓意为更加全面而平衡的发展。所以,与其说生态文明对经济增长是一种约束,还不如说是一个抵御增长风险、实现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丽中国”不是水中月、镜中花,它象征的是一个更加健康、全面、科学以及更具包容的经济增长之道。

具体来看,“建设美丽中国”有以下几条路径。一是要优化资源与环境的配置。无论是作为资源的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还是作为环境的生态、排放等,都必须做到物尽其用,要在科学研究和规划的基础上,本着集约的原则,严格保护和充分利用,进一步提高各种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经济性与生产效率。只有这样,经济增长的同时才有可能为美丽中国腾出足够的空间。

二是要建立和健全各种资源配置方式,做到硬的更“硬”,软的更“软”。要进一步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制度约束,要以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的市场机制有效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激励社会主体更加积极而主动地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三要兼顾资源环境利用的效率性与公平性。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条件在各地存在差异,既要做到服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大局,同时,有必要兼顾不同地区的发展权利和利益诉求,通过生态的补偿机制,实现地区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上的有机平衡。尤其是先发展地区,有必要从全局出发,对后发展地区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合理补偿。如此,所有地区才有可能真正建设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共同美丽。

(作者系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编:张湘忆(实习)、赵晶)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