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将“创新”摆在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在报告全文中先后55次出现“创新”,分布于报告中的各个篇章之内,贯穿于全文的整体思路当中,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说,创新已经成为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理论经验,是我们党保持自身科学性、先进性与纯洁性过程中的一把金钥匙。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特别敢于创新且善于创新的党。这种创新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通过增量创新来逐步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创新分为两种,一种是替换式的创新,以新换旧;一种是增量式的,在前人已经取得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不断调整。后者显然更符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总结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其一,创新的过程长期保持一种“增量”式模式。在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将以“存量”为基础,以已经取得的政治创新、经济创新、文化创新的成就和经验为前提,具备充分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创新的力度与速度将与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厚度和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
其二,创新的过程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保持创新的连续性与有效性。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本质、解释事物联系的唯物史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与改革开放的价值尺度紧密结合。可以在增量创新的过程中进行不断提升决策和选择的科学化水平,为各项创新行为把好关、指对路。
其三,创新的过程在稳健的发展中不断积累,有所突破。改革开放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发展中的共识,是新时期的精神指标和价值观念,是长期的发展方向。依据解放思想、增量创新的学理逻辑,中国的改革开放将是一种“渐进式”的稳健发展,既不会产生所谓“路径锁定”,也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而是在历史发展中的延伸。
当创新的增量厚积薄发,将会产生性质上的突破。这种突破并不是道路的偏离,也不是休克式的突变,而是一种改革累积的结果,将会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产生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极大创新。
其四,创新的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各个环节之中,极大的激发社会各个方面的活力,形成一种新的动态稳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过程以增量的方式不断累积,势必在经济环节、政治体制改革等各项事业中形成一种动态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态势极为重要,所有的政治创新都必须有利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所有的经济创新都必须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有的体制机制创新都必须有利于推动各项事业长期稳定发展,所有的文化创新都必须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大局与世界发展的趋势。
总结以上经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离不开创新,政治优化与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而继承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推动创新行为,指导创新战略的关键在党,首先要求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具有创新性的思想理念和科学化的管理办法。
改革开放中的各项创新始终与坚持与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和十八大报告中所反复强调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也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其根本前提都是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与新的理论。纵观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不断破除旧观念、旧思想和旧理论的历程;就是解放思想,敢于思考,勇于思考的历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冲破传统的束缚和教条的束缚,提出新的观念和见解。
改革开放中的各项创新始终与充分发扬民主,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改革开放意味着不断调整制度、技术、学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以迎接不断加深的全球化进程。也就是说,在创新过程中,风险与机遇并存,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有可能得不偿失,有可能效益不大。创新的过程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就会有一套民主的政治和法律机制,宽容失误,积累经验。这也是不走回头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改革开放中的各项创新始终与相关鼓励政策、激励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改革开放,活跃社会经济生活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激励创新、鼓励创新的奖项。目前奖金额度最高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主要也是奖励科技创新成果。在经济领域内的创新环节中,各种人力、物力、财力、政策与信息的保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创新者们在不同的领域完善与发展。可以说,这种激励机制是市场竞争机制在创新环节最突出的表现,是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将改革开放贯穿于国民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牵引性力量。
正是在诸多经验、模式、政策的支撑下,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的指引下,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取得了令世界注目的成绩。解放思想的创新精神与增量创新的实践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中的精髓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