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龚维斌: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逻辑
方筱筠  陈叶军
2012年11月30日15: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标题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强调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如何把握社会建设的逻辑和特点,深入解读十八大报告的精神?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建设的阐述既简明又深刻,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内容十分丰富,充满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和新举措。”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龚维斌进一步指出,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论述,突出了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突出了体制机制和法制的重要性,突出了政府责任,突出了公平正义。可以从加强社会建设的价值定位、工作重点以及体制保障等方面,深入理解和把握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逻辑。

  加强社会建设的价值定位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龚维斌认为,为充分领会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对“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系统的部署,可以从加强社会建设的价值定位、工作重点以及体制保障等方面,深入学习、理解和把握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方面重要思想的切入点。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必须’揭示了社会建设的价值定位,揭示了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加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社会和谐稳定息息相关。”龚维斌说。

  加强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个‘必须’阐明了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龚维斌说。

  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管理得到重视和加强。针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新情况、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五有”目标。

  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强调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为了实现“五有”目标,十八报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战略部署:

  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一方面要积极扩大就业,另一方面要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的稳定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这表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最重要的任务是增加居民收入。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报告中唯一一个约束性数量指标,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关乎人民生活、关乎调节社会分配。过去10年,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是,社会保障还存在着城乡制度分割、不同人群参保率差异较大、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渠道单一等多方面的问题。今后,社会保障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加强社会建设的体制保障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个‘必须’指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举措是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龚维斌说。

  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等一系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范畴,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龚维斌指出,“这些范畴既有新概念,也有新概括,是对近年来社会管理理论探索成果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新提炼、新发展,是对社会体制改革理论的重要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一直是社会管理格局的内涵。十八大报告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法治保障”,而且将“社会管理格局”改为“社会管理体制”,表述更加准确,内涵更加丰富,突出了依法进行社会管理的理念。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第一次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范围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强调了面向城乡全体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新要求,贯穿和体现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发展方面。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里,第一次提出了现代社会组织和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两个概念,也是第一次提出了“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新要求,为社会组织的规范健康发展指明了体制方向,预示着社会组织发展要走法治化道路,必将推动社会组织领域的立法工作,必将推动社会组织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升社会组织治理、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政府、市场一道形成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格局。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是社会管理理念和思路重要的新发展,不仅要有常态管理,还要有应急处置,更要有源头治理,这三个环节构成了社会管理的新机制。社会管理不仅要着眼于及时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实行动态管理,着眼于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更应该着眼于源头治理,从根本上消除产生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土壤,使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发生或少发生。应该说,十八大报告,强调改善和保障民生,把民生改善和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在社会建设中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就体现了源头治理的思想。

  社会建设中四个“突出”特点

  龚维斌表示,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论述,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突出了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首次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首次响亮提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要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二是突出了体制机制和法制的重要性,特别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社会管理体制,还是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都需要有纳入法治化轨道;要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突出了政府责任。首次提出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提出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

  四是突出了公平正义。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而不是仅仅限于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出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提出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秦华、赵晶)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