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理论自信”之四重逻辑
中共铁道部党校 邱少明
2012年11月29日09:2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十八大报告所铿锵亮出的“理论自信”,其厚重意蕴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言以蔽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理论自信”源于社会实践的反复检验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轫于筚路蓝缕的群众实践。1978年12月以来,我们党带领亿万人民开启了震古烁今的改革开放,披荆斩棘,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基本制度。可见,社会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来源、动力、基石,而且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不二标则。其次,总结十六大以来十年的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即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立并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写入党章,不仅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逻辑,而且完全合党心、顺民意。

二、“理论自信”源于人民群众的认同践行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首先,理论惟有掌握群众,契合亿万人民主体的价值、诉求,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即恪守生产力标准和人的价值标准的高度统一。其次,十八大报告更加明晰“以人为本”的核心吁求,更加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民生建设,更加重视人民民主。概言之,闪射着夺目真理光辉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谆谆叮嘱的,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所有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理论自信”源于“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首先,十八大报告始终贯穿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旨趣。现在全球及中国具体实际的重大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崭新的时代课题,我们必须主动积极地与实际问题“对话”,于理论和实际、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的动态过程中,全力应对新的实际问题。其次,我们必须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乃“以人为本”的理论,已经并将继续“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作为具有令人信服的科学属性与价值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其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永无止尽的过程。

四、“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

首先,不断创新是深具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之本质表征。中国共产党人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拓展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其次,社会主义必须与中国国情深度契合。列宁于20世纪初就讲:形势变化“极其剧烈的震动,这就自然而然地、不可避免地要产生‘重新估计一切价值’,重新研究各种基本问题,重新注意理论”(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1页)。我党于34年前,毅然决然地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贯通,成功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责编:秦华、赵娟)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