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里,“人民”一词出现145次,胡锦涛同志郑重宣布:“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于11月15日上午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高屋建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人民”:执政党之服务宗旨
首先,必须更强化宗旨意识。“为人民服务”不仅为我党之根本宗旨,而且是每名党员干部必须内化于心的价值观,更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归宿点。惟有宗旨意识更强,才会始终把人民利益置于首位,才会始终将宗旨体露于关心人民的衣食住行上和替人民解难排忧上。其次,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诚心诚意为他们谋福祉,为他们“鼓与呼”。惟有站稳群众立场,我们党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才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三重检验。再次,必须更强化党员干部的平民意识。每名党员干部必须将自己视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与群众打成一片”,而不可高高在上,“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二、“人民”:执政党之伟力源泉
首先,我党诞生91年来,不管于革命党年代,还是在执政党时期,无不始终深透体认到党之伟力源于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于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和群众基础,人们曾形象比喻:“中共是穿草鞋的,国民党是穿皮鞋的。”可见,我党一直代表工农草根利益,党旗的镰刀斧头即为明证。毛泽东1939年5月4日于《青年运动的方向》深刻指出:“我们看人的时候,看他是一个假三民主义者还是一个真三民主义者,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我希望全国的青年切记不要堕入那股黑暗的逆流之中,要认清工农是自己的朋友,向光明的前途进军。”其次,当下今后,每名党员干部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排民生之忧,根植人民,造福人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必须与民同心,人民群众中蕴育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三、“人民”:执政党之永恒课题
首先,能否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关乎执政党之执政基础和存亡兴衰。作为一个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大党,密切联系群众即最大和最重要的政治优势。惟有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真正所向披靡。其次,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在当前形势下,党员干部必须锤炼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提高洞悉社情民情的能力、协调各种群体利益关系的能力、化解群众内部矛盾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再次,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替民解难,为党分忧。作为一种清醒进取意识的忧患意识,是一种悲剧感、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它能够见微知著,于平淡中前瞻危机,从有利中查觉不利。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切实从人民忧虑的事情做起,从人民迫切的要求干起,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多谋群众之利益,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