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维度
胡长栓
2012年11月26日16: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摘要: 回顾目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和更多创新不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照着讲的多,想着说的少”、“浅层大众化的研究者多,深层有思想的研究者少”、“理论走向生活的多,生活上升为理论的少”、“理论宣传层面的成果多,学术研究层面的成果少”、“人们熟知的常识理论多,不熟悉的创新理论少”等问题。与此相适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发展,则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形式、途径和方法等的翻新,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自身发展的研究则明显不够。然而,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身的理论发展,没有超越常识的创新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无论形式、途径和方法怎么翻新,也很难真正满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命题,至少包含着两个重要维度,即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维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的反映,表达着马克思主义对于掌握群众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通过不断把自己尘世化,来掌握群众,为群众所接受并运用的群众化。这里一方面是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群众,让群众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另一方面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让群众懂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在此,实现话语范式从学术向生活的转换、用群众听得懂的群众性话语把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明白是关键,实质是理论揭开神秘面纱,抛却艰深晦涩的学院语言,走下神坛,走向大众,走向日常生活,把自己生动化和通俗化。这是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维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表达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以一种反思的精神,从宽广的历史视野出发客观分析人们的现实实践,特别是分析现实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因为问题往往孕育着理论致思的方向,成为理论发展的动力。其次是通过具体的抽象,坚持与时俱进,把现实中具有历史合理性和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上升为理论,揭示现实实践的本质及其历史必然性,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是群众创造理论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内容创新,其基本要求是“想着说”,而不是“照着讲”,是要给人类提供新知识、创造新理论,而不是摘摘抄抄给人们重复到处可见的旧观念,是对人们现实实践的反思和总结,而不是对已有理论照本宣科地复制和剪贴。

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人们更多只是自觉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维度,而忽略了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维度,更多只是注意到了理论掌握群众的要求,而忽略了大众实践发展理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研究不单要把握走向群众的实践维度,更要把握走向创新的理论维度,因为不仅要满足理论实现其实践价值的要求,更要满足实践创造理论的价值要求。

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08月03日

(责编:赵晶、秦华)

相关专题
· 胡长栓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