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王如松:中国“形神合一”的和谐发展
王如松
2012年11月26日14:30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题:议题九:“美丽中国”新转折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29次提到生态,12次提到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分别只有12处和2处),报告将生态的内涵从过去的生物生态、污染生态上升到现今的人的生态、系统生态,上升到生产关系、消费行为、体制机制、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高度,上升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穿针引线、合纵连横的高度,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生态振兴转折点的到来。具体说来,报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有以下几个亮点:

构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范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生态文明中的生态是人的生态,是人与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是人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享受环境的系统整合机理、有机进化过程,是绿韵(蓝天、绿野、沃土、碧水)与红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人与环境关系的物态文明、体制文明、认知文明和心态文明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就是要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技术创新,化传统发展观中的封闭为开放、破碎为整合、盲目为有序、滞留为循环,融经济建设中生产和消费的物态文明、政治建设中组织和管理的体制文明、文化建设中知识和经验的认知文明以及社会建设中道德和精神的心态文明于一体,将自生、竞生、共生、再生的生态规律与开拓、适应、反馈、整合的创新精神根植于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之中,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是形态,生态文明为神态,形神合一方可和谐发展

报告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是科学发展观的升华,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化, 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及政治文化建设也不是平行的,生态文明是神态,而社会经济及政治文化是形态,前者是纲,后者是常。需要将神融入形,纲贯穿常,合纵连横,潜移默化。

“生态”二字中,“生”的中文由人和土构成,表示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生产、生活、生存,其动力学机制一是“开拓竞生”,只有开拓、竞争,物种才能生存、繁衍;二是“整合共生”,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种群之间必须求同存异、相生相扶、互利共赢、整合协调,系统才能进化;三是“循环再生”,包括物质的循环再生、信息的反馈更新、生命的新陈代谢,生命系统才能生生不息螺旋上升;四是“适应自生”,人类既要改造自己适应环境,又要改造环境适应自己,有强的抵御外部风险和受干扰后迅速恢复的能力,以及强的自组织、自调节、自力更生的系统活力,世代才可自强不息、持续发展。“态”的中文繁体由自然的“能”加人文的“心”组成, 表示状态、动态、过程、格局,其控制论机理一是“物态谐和”,输入输出要平衡、数量质量要协调;二是“事态祥和”,局部整体要兼顾,时、空、构、序要统筹;三是“心态平和”,哲学、科学、工学、美学天人一统, 功利、道德、信仰、天地境界圆融; 四是“世态亲和”,群体关系融洽、亲情友情诚挚,民心思进、世风淳朴。生加态就是物竞天择、道法自然、事共人和、心融文化。

首次提出“全球生态安全”等生态建设目标,引领我国迈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报告首次提及全球生态安全, 8处提到全球问题,体现了中国以世界安全为己任的大国风范。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以气候变化、经济震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问题;以及以贫穷落后、超常消费和野蛮开发为诱因的人群生态健康和社会生态福祉问题等三大生态风险,欧、美、日的市场经济已回天无术,传统农耕文明也是望洋兴叹。市场经济依靠竞生,社会主义强调共生,自然生态依赖再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生。但单一的运行机制都解决不了问题,唯有四生合一、合纵连横、绿韵红脉、潜移默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希望挑起全球生态安全的大梁。但要真正实现这“深刻融入” 和“全面贯穿”,需要全党全民都来融贯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凝炼中国特色、推进小康建设。

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理念、新目标。20世纪的社会主义文明以社会公平与生态和谐为理想,以计划经济和行政管理为手段,是一种高公平性低生产效率的协同共生式社会形态。生态文明融自生、再生、竞生、共生功能为一体,以信息化、现代化、生态化为特征,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是一种高效、和谐、持续发展的高级社会形态或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其转型过程既有传承又有否定、既有整合又有升华。

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以及美好世界、美好未来的生态建设目标。这体现出中国人民的生活已从基本物质生活需求,走向对精神生活和生态真善美的追求,彰显了中国人类生态的进步和对富强健康文明美好未来的追求。报告摈弃了传统环境保护就污染将污染的还原论思维,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部署生态建设方略,体现了“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的整体论思想。报告还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体现了自生、共生、竞生、再生的生态控制论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方略。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农工民主党中央科技委主任、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总体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
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建设: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