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范玉刚: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2012年11月23日09:15   来源:文汇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中国共产党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刚健清新的现代文化的创造者。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从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文明演进的大视野,树立自觉的文化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了坚定走文化强国之路,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历史地看,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党代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一系列表述,可以看到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文化不仅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引擎功能,而且它自身就是发展的目的。中国共产党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刚健清新的现代文化的创造者。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从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文明演进的大视野,树立自觉的文化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在地看,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展示,这种精神力量既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整体战略的核心理念和价值目标的设定中,也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具体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的体系框架中,更体现在某一文明共同体内的个人日常生活的践履中,它内在地支配着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说到底,文化就是要为一个民族的生存、生活和发展铸魂,从而使一个民族的精神高贵、高尚起来,进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基。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就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改革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覆盖城乡、面向大众、实现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灵验功能,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不仅仅是以“搭台唱戏”的方式服务于经济建设,更不是以边缘化的配角参与到人类的生产与消费活动中。文化不但以经济功能的凸显直接参与当前的经济建设,以文化产业的形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引擎,它更以文化创意创新的凸显,承载着引领未来的文化使命。

有文化的社会,幸福才更完整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造必须立足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尊重人民作为文化的消费者和享受者的基本文化权益,也要尊重人民作为文化的创造者的权益。说到底,我们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解决的不仅仅是人民有书看、有戏看、有电影看,更是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提升全民族的素质。有文化的社会,幸福才更完整。

与此同时,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需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文化产业是具有自我增值能力、具有自我内在驱动力的低碳环保的生态型新经济产业形态,它的高速、健康、理性增长,可以有效破解西方发达国家无形中构建的阻碍中国发展的所谓“文明高墙”。中国文化、历史与生态文明的价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能有效地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开放包容,自信自觉

现实地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要把世界大势与中国国情的优势结合起来,深刻把握文化的本质性力量。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既要凸显特色又要坚持全球对话,不封闭不保守。

开放包容、自信自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心态和姿态。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每一种文明和发展模式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各国之间不应相互排斥,而应相互借鉴、相互启发,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共同进步,才能构建起真正的和谐世界。”对待文化发展,必须培育一种承接历史、面向未来的自觉的文化意识,形成兼容并包相互促进和谐共在的文化观,才能在全球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提升中华民族在全球多元文化中的位态。

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言,仅有经济的崛起,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是不完整的,这个故事是不完全的。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一个国家的强盛,定然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当今世界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谁拥有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因此,中央再次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其意义是多维的。各种现实际遇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责编:赵晶、秦华)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