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程恩富:十八大报告新思想新亮点
2012年11月22日16:2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一个主题鲜明突出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说,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一主题明确了旗帜和道路问题,指出了历史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报告的主题也体现在今后工作的具体目标上。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指出,要在十六大和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社会和生态等诸方面努力实现新的要求,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报告明确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目标,强调了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阐述了扩大人民民主权利的措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任务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内容。明确这些工作,可以使我国在历史新阶段中更好地坚持发展和改革主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指导思想辩证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探索的政党。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每一次丰富和深化,都蕴含了我们在探索中得来的重要经验,凝聚了全党的智慧。这些经验和智慧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共产党人主观自觉性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产物。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既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历史继承性,又体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新发展。这一辩证统一的新提法,反映出我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深化,体现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历史继承和现实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和本色,同时也根据每个历史阶段面对的现实国情,对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加以丰富和深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在党的指导思想中确立科学发展观,可以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科学地解答在新形势下我国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胡锦涛在报告中,继续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提出了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要求。这是对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创新三自信”关键重要

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永恒主题。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始终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否在这三个方面不断创新,是实现我国新时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从我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看,坚持实践创新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在探索中走出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同时也要看到,我党的实践创新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新。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推动理论创新就是根据变化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深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客观规律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总结提炼,用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还可以看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是体现为社会制度的创新。正是因为我国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使我国在六十多年的时间内就跨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经历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可以说,理论和实践创新不仅需要落实在制度上,而且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将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固化和稳定化。

在历史新阶段继续推进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确立执政党的自信。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进一步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树立道路自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觉抵制和反对封闭僵化思维和改旗易帜倾向对我国的影响;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勇于面对新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全党,凝聚发展共识;树立制度自信,就是要将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作为推进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全面、系统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在全党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根本上有利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现途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障的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五位七方建设全面系统

在阐述历史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要任务时,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全面涵盖了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以及国防和党建等七个方面的工作。在经济建设上,报告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基础,突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从根本上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在政治建设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突出了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这一主要目标,阐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既提出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又强调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文化建设上,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将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作为文化建设的关键,提倡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突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社会建设上,明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目标,特别是强调了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在生态建设上,报告提出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第一次提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的新要求。在军队建设上,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建设目标,并根据新时期军事斗争的需要,提出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要求。在党的建设上,明确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主线,提出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等四个能力的要求。

报告对历史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任务全面、系统、科学,正视了目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我国未来可能面对的新情况,注重各项建设之间的协调性。有些提法是对过去方针的进一步强调和阐述,如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以及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等;有些提法则是立足于应对新的挑战,如: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等。可以说,报告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为指导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项基本要求科学完整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完整地阐述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项基本要求,全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有力地回应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种种质疑,显示了历史新阶段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自觉和自信,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信念的凝结和升华。

人民主体地位从来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出发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基本前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政党不同,它以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为旗帜,以促进社会和谐和从根本上维护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公平正义为归宿,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坚持和平发展,根本的目的就是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践也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成就前所未有,为世界瞩目。只要坚持这八项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未来前景一定更加美好,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一定会胜利实现。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总体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
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建设:

 

(责编:万鹏、秦华)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人民论坛》
· 程恩富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