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邱霈恩:以质量为主导推进新型城镇化

2012年11月21日09: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提升质量的城镇化。以质量为主导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走集约精当的城镇化之路。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传统城镇化注重城镇规模扩张,其主要表现:一是圈地拓城,摊大饼式发展;二是大城市发展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慢,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战略相左;三是土地财政使城镇化变成财政开源的主渠道,导致城镇化的扭曲;四是过分强调吸引外来投资,而忽视人力、文化、自然环境、地理优势等本地资源,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损失了城镇化本可带来的更多收益和发展潜力。显然,这样的城镇化有规模、无质量,以近利伤远利,是简单粗放的城镇化,既不科学又不可持续。而集约精当的城镇化,一切理念和行为都以节约和高效为原则,注重科学布局、统筹规划,特别是节约利用土地和各种资源,注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力争最大限度地精用、盘活各种资源并放大其价值,力争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发展成效,使城镇的资源运作和价值创造更加绿色、更有后劲,使城镇更趋于宜居宜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趋同型转变为特色型,走有特色、有品位的城镇化之路。目前,城镇化的一个普遍弊端是:城镇规划和建设严重趋同,一窝蜂上马大建筑、大广场而不顾客观条件约束,竞相攀比大楼群大街道大立交而不顾环境和畅通方便,有的甚至拆了古建真迹而代之以粗糙的仿古建筑。其结果就是千城一面、毫无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特色也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城镇趋同问题,走有特色、有品位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应把本地和外来的发展要素都纳入规划和建设中,避免快餐式的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坚持因地制宜,创新规划设计,以本地的特色要素为基础吸纳外来要素;结合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传承历史文脉,改善人文环境,挖掘特色内涵,塑造城镇个性,提升城镇品位,使城镇化成为强化以至再造本地特色和文化的过程。

  从单纯转换身份型转变为创业就业型,走共同富裕、均享服务的城镇化之路。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处置不当或制度和配套政策不完善,一些土地被征用的失地农民成了“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征地补偿标准、集体资产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就业安置、养老和医疗保障等,是失地农民最关心、最容易引发矛盾的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转换农民身份,而且要让他们在城镇安居乐业。这至少包括五层含义:一是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二是城镇对这些转移人口的有效接纳,核心是确保其住得下来、上得了班、过得下去;三是城镇和工商业发展成果要大力反哺农村和农业;四是城乡要进行互补性和互促性的对接与同步发展,实行城乡统筹,均衡配置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五是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均享基本公共服务。这五条,本质就在于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要卓有成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各地政府都应用大气力、下大功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优化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就业环境和人居环境,使城镇化成为促进广泛创业就业的生产力发展过程和共同富裕过程。与此同时,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大力提高城乡统筹和建设水平,逐步使城乡居民基本无差别地同享现代文明、均享基本公共服务。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总体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
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建设:

 

(责编:万鹏、高巍)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