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要看其经济总量,也要看其社会是否充满活力,是否和谐稳定。评价一个执政党的执政业绩不仅要看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而且要看其社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标题,清楚地标明了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内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笔者认为,改善民生是根本,创新社会管理是核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个管理体制,是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第一,党委领导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责权限,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进一步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第二,政府负责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我国有严密的行政组织体系,纵向涵盖省市县乡,横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做到职能到位,既不越位,也不缺位。第三,社会协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依托。目前,我国共有社会组织44.6万个,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协助作用。要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推动包括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完善各类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第四,公众参与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要充分发挥人民国家人民管理的作用,引导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大力发展信息员、保安员、协管员、巡防队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力量。第五,法治保障是依法治国执政理念的体现。在以往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同时,又将“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彰显出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权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首先,权益问题是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原因。权益是公民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权益关系具有基础性、普遍性、永恒性和复杂性。追求权益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又是引发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其次,维护群众权益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再次,依法维护群众权益是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政府权力源于人民,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是政府的基本使命。在利益格局重塑的过程中,极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依法维护群众权益。
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必须以城乡基层为重点,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基层各类社会管理服务资源。一是注重发挥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多元主体的作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主体是多元的,除了党和政府以外,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是重要的主体,是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依托,在社会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的主体作用。二是注重发挥城乡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城乡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的细胞,是城乡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的平台,要加强社区建设,夯实基层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使矛盾和问题能够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三是在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逐步把一些社会管理职能交给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成为连接企业、个人和政府之间的桥梁,承担“无限政府”所不能承担的职能,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四是要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妥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力所能及地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满足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进一步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过程中,促进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