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感悟“人民”的分量
张雯铭
2012年11月19日09:0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习总书记的讲话,坚定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重大问题,让全国各族人民吃了“定心丸”,人民更有理由、更有信心去期盼美好的未来,更有激情去描绘未来美好的蓝图。

一、“人民”一词古已有之

“人民”的概念古代一般泛指人,如《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近代则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泛指社会全体成员。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的概念有了科学的、确定的含义,认为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的概念有了不同的内容,如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时期,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二、“人民”在十八大报告中频繁出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出现“人民”一词多达145次,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人民”一词又出现19次,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已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共识。自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后,众多“党内最高文件”无不积淀了“人民”的分量。以人为本的“人”,绝不是虚拟的人,而是以现实个体存在为基础的全体群众,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客观上,“人民”的分量大多体现在改善民生、尊重民意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一次将居民收入水平与国家经济水平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主观上,“人民”的分量还体现在“法律”这个国家意志上,自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到2010年物权法的制定与实施,人民的政治权利、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一步步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保障,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得到了进一步的尊重,推动了政治文明的再进步、再提升。

三、“人民”是执政党发出的时代强音

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问题,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91年的奋斗历程告诉人们,什么时候党和人民联系紧密,事业什么时候就能顺利前进;什么时候脱离群众,事业就会遭遇困难甚至遭受挫折。只有保持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凝聚强大力量,不断攻坚克难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作为一个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是最大的政治优势。人民的利益高一一切,就是要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只有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责编:秦华、谢磊)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