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深刻認識、用好用足我國經濟發展優勢

2024年01月12日08: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我們要深刻認識我國發展具有的優勢、用好用足這些優勢,更有信心更有力量地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今天的觀察版圍繞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四大優勢進行分析探討。

  ——編  者  

  為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

  權  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好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制度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既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尊重市場經濟一般規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信息靈敏、激勵有效、調節靈活、平等開放等優勢,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有效彌補市場失靈。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不是簡單增減政府和市場的職能作用,而是對二者統籌把握,實現優勢互補、有機結合、協同發力。同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這有利於培育更多充滿活力的經營主體,充分調動各類經營主體的積極性,能夠引導各類企業通過改革創新、合規經營、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發展質量。

  有利於宏觀經濟穩定發展。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對於宏觀經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長期發展規劃既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經編制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在制定中長期規劃過程中,我們黨堅持把遠大理想和階段性目標統一起來,著眼長遠、把握大勢,不斷研究新情況、作出新規劃,接續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確保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方向和戰略重點,增強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從根本上超越了資本主義國家政策前后不一、朝令夕改的弊端。

  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在十分落后的條件下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隻有集中資源和精力解決最緊迫、人民群眾最關注的重大問題,才能實現更快更好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我們黨總是立足國家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來謀劃工作並指導資源配置,團結帶領人民集中力量辦大事。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奇跡。

  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推進共同富裕。推動發展必須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優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既能夠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能夠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在發展中,我們不斷創造條件、完善制度,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確處理增長和分配的關系,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同時把“蛋糕”切好分好,不斷促進社會公平、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有利於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經濟全球化是時代潮流,是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堅持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吸收借鑒國際成熟市場經濟制度經驗和人類文明有益成果,全面對接國際高標准市場規則體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絡,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這有利於推動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要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政府在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全方位為中國式現代化源源不斷注入新的動力。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  

  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

  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

  韓保江

  市場需求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一般而言,消費和投資是一個國家市場需求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消費看,市場需求的規模主要取決於該國的人口數量、購買力、購買欲望等。其中,購買力、購買欲望又取決於該國宏觀經濟總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等。從投資看,市場需求的規模主要取決於該國經營主體的數量、規模及其擁有的資本和投資能力等。同時,消費和投資緊密聯系、相互促進。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的投資需求規模與該國消費需求規模和出口規模也密切相關。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已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形成了超大規模市場。我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消費需求廣闊且增長潛力巨大。我國已有1.8億多戶經營主體,儲蓄率較高,能夠對擴大投資形成有力支撐。同時,作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平穩運行、積極向好,帶來的投資需求規模也是巨大的。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市場成為最稀缺的資源。在這一背景下,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對自身發展和世界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力與其市場規模密切相關。比如,超大規模市場具有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有利於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具有豐富應用場景和放大創新收益的優勢,有利於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破除妨礙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能夠充分發揮我國市場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全社會流通成本,提高市場運行效率﹔通過廣闊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促進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完善促進自主創新成果市場化應用的體制機制,能夠攤薄創新成本,幫助相關企業依靠在國內市場獲得的低成本優勢走向國際市場,支撐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可見,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能夠大大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穩定性。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建設統一大市場、暢通市場大循環,能夠推動增加物質產品、積聚社會財富、增進人民福祉、增強國家實力,從而形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穩定發展過程。當前,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於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提升供給體系對需求結構的適配性,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為我國穩定發展提供支撐。與此同時,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產業、區域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有利於抵御和化解外部沖擊。在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國內、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支撐,有利於降低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於在極端情況下保証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

  為世界經濟增長擴大空間。今天的中國是緊密聯系世界的中國,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內外需市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我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為其他國家、跨國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機遇和需求空間。我國經濟具有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將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對全球可持續、包容性增長發揮更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優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優勢,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我們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把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完善擴大投資機制,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持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有效供給,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努力以自主可控、高質量的供給適應滿足現有需求,創造引領新的需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於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改革,聚焦重點問題,加強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打通淤點、堵點,激發整體效應。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助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韌性、潛力

  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

  司海平  劉小鴿

  產業體系是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了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一是產業規模大。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2022年制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近30%,制造業規模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二是門類齊全。我國已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三是集群化特征明顯。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等地形成了許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產業集群,產業集聚效應不斷釋放。四是配套能力強。多數材料、組件都能在我國找到本土供應商,高效協作的制造業網絡不僅能滿足大規模標准化生產需求,而且能快速響應個性化定制需求。我國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對於經濟發展保持強勁的內生動力、韌性、潛力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對於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主要來自於其組織大規模分工協作的廣度、深度和復雜程度。我國產業規模大、體系完備、配套能力強,為組織大規模分工協作提供了基本前提,有利於形成規模經濟、集聚經濟和范圍經濟,使我國產業發展具有成本優勢。從國際比較來看,生產相同產品,我國企業可以更為便捷高效地獲取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間品,降低生產的組織成本和物流成本。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確保我國產業發展具有品類優勢,既能夠提供全方位、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也能夠滿足高度復雜、高度集成的工業產品生產需求。產業體系配套完整,也能確保我國產業發展具有速度優勢,促進不同產業領域企業之間形成更為高效的交流與合作,促使各行業的上中下游更易形成聚合優勢,從而對社會需求作出迅速反應,更快推動前沿技術向大規模生產轉化。

  增強我國經濟發展韌性。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面臨的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依托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強大的配套能力,我國可以進行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從技術研發到生產制造的全行業全產業鏈布局。這有利於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積極應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提供產業基礎。特別是在遇到外部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干擾時,我們依然能夠保証各個產業領域組織生產和供應產品,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在關鍵時刻不掉鏈子,實現經濟社會的循環暢通,維護國家發展安全。

  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產業體系配套完整有助於打通產業鏈各環節,在供給側對社會新需求作出快速反應,不斷推出新產品、提供新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和巨大的產業規模,也為前沿技術轉化提供了完備的產業鏈配套,能夠將新產品、新技術快速大規模產業化,並在這一過程中持續改進工藝、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基於我國完整的產業鏈條,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能夠實現更為高效便捷的溝通交流,促進行業知識技術擴散,推動產業體系優化升級。這些都有利於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激活發展新動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不但能夠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堅實根基,而且能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助力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進一步鞏固了我國制造大國的地位,可以更充分挖掘國內市場需求,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國內大市場中成長起來的優質企業,將因此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高效集聚全球創新要素,培育國際知名品牌,拓展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廣度和深度,更好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也有助於我國吸引外資外企來華投資,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推動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在更高層次上相互促進。

  應當看到,我國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不是自然就有的,也不是每一個大國必然會形成的,而是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科學分析形勢、把握發展大勢,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不斷鞏固並用好我國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強質量支撐和標准引領。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增強中國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韌性、潛力。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人才支撐

  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

  莫  榮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我國人口規模巨大,勞動年齡人口接近9億,勞動力資源豐富。同時,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續提升,2022年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93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設人才強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人。高素質勞動者規模龐大,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研發人員總量多年居世界首位,成為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企業家隊伍日益壯大。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有膽識、勇創新的企業家茁壯成長,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國企業家隊伍。截至2022年底,我國共有企業法人單位3200多萬個﹔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我國企業有142家,數量位居全球榜首。

  綜合來看,我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具有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發揮好人才優勢、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在改革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機制方面下功夫,將持續增強人才效能。

  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需要高素質勞動者。充分激發我國大量高素質勞動者的勞動熱情、創造潛能,支持和引導他們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有利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基礎。企業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自主創新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支持和引導企業家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勇於推進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重視技術研發和人力資本投入,有效激發員工創造力,將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

  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決策,將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為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提供重要依托,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的人力要素支持。比如,加速集聚、重點支持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圍繞國家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組織產學研協同攻關,有利於推動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企業家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國際市場動向和需求特點的能力,提高把握國際規則能力,提高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提高防范國際市場風險能力,帶動企業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有利於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為增強綜合國力提供保障。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還會遇到不少風險和挑戰,必須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哪個國家擁有人才上的優勢,哪個國家最后就會擁有實力上的優勢。牢牢把握並充分利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離不開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把中華大地打造成為各類人才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熱土,將有力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為上述優勢的有效發揮提供保障,把我國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資源”。踏上新征程,要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安排,充分發揮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人才支撐。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堅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持續優化尊重企業家、弘揚企業家精神的發展環境,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為廣大企業家人才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促進人才順暢有序流動,最大限度保護和激發人才活力,提高人才資源配置效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激發勞動者創新創造活力。積極營造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社會環境,公正平等、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待遇適當、保障有力的生活環境,為人才心無旁騖鑽研業務創造良好條件,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作者為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2日 09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