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高校思政課要善用紅色文化資源

王延光

2020年10月28日08:12    來源:《紅旗文稿》2020/20

原標題:高校思政課要善用紅色文化資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中,文化強國建設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如何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中強化紅色文化擔當,已經成為時代賦予的新課題。講好思政課必須善用紅色文化資源講好必勝的信念和時代的擔當。尤其是,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環節,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能夠助力思政課實踐育人功能的發揮,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沒有文化的繁榮和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校思政課要善於運用紅色文化資源,滋養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大學生的行為。

紅色文化厚植理論認識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這就決定了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立場和引導功能。紅色文化不僅僅作為一種客觀現象、傳遞一種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發揮著文化育人的作用,這有助於深化大學生的理論認知,鞏固思政課的成效。要充分發揮思政課在課堂教學中的主渠道作用,關鍵在於准確把握大學生的特點,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內容,特別是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用好用活紅色文化教材,不斷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

確立正確的理論認識,是思政課的重要任務。隻有在正確的理論認識指導下,大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才能更加堅定,應對現實問題才能更加理性,高校思政課的使命任務才能順利達成。以紅色文化厚植理論認識,才能保証大學生的理論認識不會空洞,以理論認識的系統性、生動性保障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紅色”體現了信仰與忠誠的顏色,見証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履行使命的生動實踐與事跡展示,具有強大的精神感召力、行動引導力、團隊凝聚力。紅色文化的融入,增強了思政課的思想性和針對性,引導大學生鑄牢國家意識、增進愛國情感,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

紅色文化強化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主義教育應當成為貫穿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主線。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僅僅依靠課堂的理論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從客觀上看,思政課的理論教學有助於教師有計劃地、系統地講授教材體系,使大學生系統地、全面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但如果僅僅局限於課堂理論教學,學生會因為缺少與實際相聯系的平台,無法深化對理論的思考。因此,善用紅色文化資源,特別是挖掘其中的愛國主義因素,成為高校思政課強化大學生愛國情懷的有效抓手。

以紅色文化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劃時代意義、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深刻認識我們國家和民族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在全球政治格局深刻調整、經濟格局風雲變幻的影響下,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日益加深,每個人都會受到來自不同渠道的大量文化信息的沖擊,這其中不乏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觀念的文化侵襲。歷史虛無主義不但會淡化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遭受的壓迫與屈辱,甚至會使一些人忘記民族之根與歷史之源。

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這一幕幕慷慨就義、艱苦創業、勇於探索的歷史畫面,展現了紅色文化創造者們對民族、對國家、對人民的深厚感情。近100年前,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國家危難、民族危亡,在上海和嘉興書寫了他們的時代擔當﹔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40000多名醫護人員主動請纓,其中12000多名“90后”“00后”坦然面對生命取舍、披上戰袍,義無反顧、治病救人,他們的逆行出征體現了紅色基因的傳承,反映了家國情懷、責任擔當,踐行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高校思政課須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的教學要求,推進紅色文化在大學校園的傳承,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發揮對於當代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完善人格、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具有的重要的精神滋養作用。在思政課教學中用好紅色文化,樹立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強化對國家的認同感、榮譽感與歸屬感,構筑中國精神,強化愛國主義情懷。

紅色文化融入新時代思政課

發揮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定要創新思路,豐富實踐路徑,多措並舉,把紅色文化嵌入思政課教學中,在充分發揮紅色文化敘事功能的基礎上,把好故事與好思想結合,使“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像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一樣,讓紅色文化資源被大學生“自然而然吸收”。

激活紅色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縱觀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不斷奮斗、自我完善的偉大歷程。大學生應該深入學習四史,通過紅色基因的激活,在認清歷史脈絡、把握歷史規律的基礎上,從紅色文化中吸取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力量和勇氣。當前,在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激活紅色基因的方式需要更加多樣,更加貼合大學生的認識特點。例如,以數字化手段縱深發掘、橫向關聯紅色文化蘊涵的教育資源,推動其經過充分設計后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各環節。

加強深度融合。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需要研究兩者在具體文化形態上的異同,找准它們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的機制,探索二者深度融合的必要路徑。一要在思政課中高唱主旋律,營造傳承紅色文化的積極氛圍,拓展紅色文化的覆蓋面﹔二要打造主陣地,通過理論教學設計、實踐教學組織、網絡教學創新,把紅色文化深入貫徹到思政課教學中﹔三要創新手段,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採取互動式、啟發式、交流式教學,多措並舉提升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的吸引力與親和力。特別是結合重要紀念日開展活動,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多渠道融入。這樣,通過課堂學習與課外活動的相互協調,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相互滲透,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的相得益彰,增強紅色文化育人的滲透性和覆蓋面,確保思政課育人成效。當然,這其中,提升教師的融合意識和能力至關重要。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以及融入過程中的及時引導和反饋。目前很多任課教師都是科班出身,理論功底深厚,但尚需不斷提升教學組織能力,更加重視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切實加深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的融合度。

順應時代創新。“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高校要緊緊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無論是思政課教學,還是紅色文化的傳承,都要結合新時代、新特點,通過創新手段的使用,順應時代發展,高揚紅色文化的旗幟,深入思政課的全時空。第一,將紅色文化資源滲透至高校思政課立體化教學模式中。對紅色文化的運用要注意全方位和多視角,找到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及網絡教學的最佳融合契機,在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實踐中,實現對運用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新。第二,重視網絡化信息化的巨大力量,以數字化校園建設為基礎,以自媒體為核心,通過建設紅色官微,開發紅色APP,主動向學生推送紅色文化相關知識與信息,打造多元化、立體化的紅色文化宣傳格局。這樣的宣傳格局,因為符合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具有生活氣息、時代氣息,更能發揮潛移默化的功能。第三,重視校園主流輿論的引領。在大力弘揚紅色文化時,注意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掌控校園網絡陣地,引領校園主流輿論,實現紅色文化對校園主體的積極濡染。

(作者: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京師范大學基地特聘研究員,南京曉庄學院黨委組織部部長)

(責編:吳兆飛、萬鵬)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