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到:

足國之道 節用裕民

曲奕濃

2020年10月23日16:19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足國之道 節用裕民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節約糧食,不是小事,而是事關民生大計、社會風尚引領、紅色文化繼承、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無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麼水平,無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麼地步,我們都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發出的“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的殷殷告誡,始終做到勤儉傳家、尚儉治國。

節約糧食,事關民生大計。“食為政首,糧安天下。”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從國內看,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貧乏,特別是由於糧食生產周期長、受自然環境影響大等因素,即使在農業科技日漸發達的今天,我國的“米袋子”和“菜籃子”總體還是趨緊的。從國際上看,糧食安全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關系人類永續發展和前途命運。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許多糧食主要出口國或叫停或收緊糧食出口,引發了關於糧食危機的擔憂。世界糧食計劃署負責人表示,新冠病毒大流行造成的毀滅性后果之一就是全球范圍內“極大規模”的飢荒。

節約糧食,事關社會風尚引領。從古至今,糧食一直被視作富民安邦的基礎。漫長的農耕歷史,讓中國人養成了“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高尚品質,惜民力、吝谷物的風尚千古賡續、深入人心,成為代代相傳的社會美德。“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水平有了極大改善,生活從短缺走向富裕、從貧困走向小康,衣食住行發生了巨大變化,飯碗端穩了、餐桌豐富了,消費需求也從“生存”轉向“美好”。但就總體而言,我們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脫貧攻堅仍在進行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行百裡者半九十。我們唯有崇儉戒奢、接續奮斗,把儉以養德的中華底蘊繼承好、發揚好,民族復興才會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

節約糧食,事關紅色文化繼承。老一輩革命家和先烈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勤儉節約、艱苦朴素”,是我們必須傳承的優良革命傳統。毛澤東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朴。經濟困難時期,毛澤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准,不吃魚肉和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是一盆肉丸熬白菜湯,幾小碟咸菜,主食是燒餅。平時飲食標准更是堅持四菜一湯。有時用腦過度,他最奢侈的一點要求也不過是一碗紅燒肉。朱德終其一生都在堅守和倡導艱苦朴素、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1960年10月30日,他還作詩一首,把勤儉節約上升到了真理的高度。詩中這樣寫道:“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勤儉建國家,永久是真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勤儉節約方面做出了表率。我們要站在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精神的政治高度,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節約糧食,事關可持續發展大局。一個不能勤儉節約的國家,難以繁榮昌盛﹔一個不懂厲行節儉的社會,也難以長治久安。糧食雖然連年豐收,但危機意識不可丟。因為餐飲浪費不僅僅意味著浪費了大量食物,更意味著生產這些被浪費掉的食物所投入的大量能源消耗。把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減少損失和浪費就等於增加糧食生產,就等於節約水土肥等資源,實在是利國利民的國之大計。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意蔓延的當下,提出糧食節約問題,實則關系長遠。在全體人民中加強艱苦朴素教育,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新風尚,更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古人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我們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充分認識節約糧食的重要性,從思想深處樹立節約意識,進而養成節約的行為習慣,做到從實際需要出發,合理消費、文明消費,從而在全社會營造健康向上的節儉型餐飲文化。

【作者單位:國家稅務總局黨建工作局(巡視辦)】

(責編:吳兆飛、萬鵬)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