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理解“節約”的三層戰略含義

庄貴陽(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2020年09月28日09:4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理解“節約”的三層戰略含義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盡管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還要堅持。在保証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耗和浪費,在全社會形成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文化氛圍,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消費習慣意義重大。無論從現實環境還是長遠戰略出發,以綠色消費促進經濟綠色復蘇是當前的必選項。

---------------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對的外部環境出現新變化,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和挑戰,中央提出在加大“六穩”工作力度的基礎上,新增“六保”工作目標,保糧食能源安全。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如果說節約糧食的指示是針對“六保”工作未雨綢繆的現實舉措,那麼節約資源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需要。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倡導節約與促進消費並行不悖,無論從現實環境還是長遠戰略出發,以綠色消費促進經濟綠色復蘇是當前的必選項。

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重要內容

中國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的問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正是因為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中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糧食安全有著可靠保障。可以說,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然而,長期保持我國糧食供需平衡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國需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佔全球20%的人口,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以來,世界糧食市場供應變數叢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全球糧食生產、物流、消費等多個環節受到嚴重沖擊。由於旱災、水災、蝗災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世界范圍內的糧食安全問題值得引起警示。聯合國研究報告預警,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雖然從目前看來,我們的糧倉充實,但在全球疫情仍未消除的當下,更應當未雨綢繆,將自覺開展節約糧食反對浪費工作作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顯示,全球每年約1/3糧食被損耗和浪費,總量約每年13億噸。據統計,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達到3500萬噸,接近每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而浪費掉的糧食可以滿足3.5億人一年口糧的需要。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調研報告顯示:我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而大型聚會浪費率更高,達到驚人的38%﹔學生盒飯有三分之一被扔掉。我國餐飲如此令人痛心的浪費現象說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美麗詩句蘊含的道理還沒被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入腦入心。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糧食是安天下之本,是重要戰略資源。不管社會如何發達,糧食安全始終是重中之重,是實現一切發展目標的根基。在生產環節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進糧食播種、田間管理、收購、運輸和儲存等全鏈條的節約。在消費環節,培養節約習慣,倡導文明健康消費風尚,推動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採取出台相關文件、開展“光盤行動”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費之風,“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對於公眾來講,盡管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還要堅持,作為新時代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使命擔當。

節約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基礎

不可再生的物質資源是人們從事生產建設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長期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支撐,是過於依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物質資源的需求量不斷上升。為滿足生產與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必須有效地擴大物質資源的供給能力。擴大物質資源供給的基本途徑歸結為兩條:一是增加生產﹔二是節約資源。增加生產終究要受到自然資源條件的限制,尤其是不可再生的物質資源的供給問題。相比之下,降低資源消耗和節約資源,則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潛力大等多方面優勢,逐漸成為滿足國民經濟需求日益增長的重要源泉。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在保護生態環境問題上尤其要確立這個觀點。大部分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原因是來自對資源的過度開發、粗放型使用。如果竭澤而漁,最后必然是什麼魚也沒有了。因此,必須從資源使用這個源頭抓起。

節約資源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節約土地、能源、淡水、礦產資源,對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資源節約有兩層含義,一是相對浪費而言,節約資源消耗絕對量﹔二是通過採取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收益。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動力。在開放的市場經濟中,資源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關乎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問題。我國很多自然資源的人均佔有量都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國土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資源大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礦產資源大約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國能源對外依存度約21%,原油對外依存度近7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過40%。堅持節約優先的治理方針,才能從源頭上扼制資源無度消耗,以合理開發和效率提升並舉保証資源持續供應。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倡導合理消費,力戒奢侈浪費,形成有利於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但節約更需“開源”,因為僅僅靠“節約”是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需求的,所以在堅持節約的同時,更要積極“開源”,大力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資源,突破資源約束,實現可持續發展。

厲行節約與促進消費並行不悖

我們對於節約的理解,除了減少浪費,更多地是強調資源的高效利用。當今的節約已不同於以往的過“苦日子”,而是提倡在享受的過程中降低消耗資源,即在保証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耗和浪費。要在全社會形成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文化氛圍,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消費習慣。

節儉並沒有否定消費的意義。消費是經濟發展的目的,而節約則是讓人們以更低的成本消費更多的商品的有效手段,因此,擴大消費與厲行節約的目的具有一致性。擴大消費有助於促進經濟增長,而厲行節約的目的是使人們做到對有限資源的合理使用,使其效用最大化。提高消費質量,優化消費結構,可以促進經濟良性循環,但前提是貫徹節約原則,使得消費和生產在良性循環中保持動態平衡。

生產和消費是經濟運行系統的核心環節。在一般情況下,當有了可支配收入預算約束后,受收入的約束,不同偏好下的消費選擇就是一種節制和調節。但無論怎樣的消費選擇形成的消費支出都必須適度,即量力而行。隨著我國尋求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加快,以節約、理性、安全為內涵的綠色消費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達57.8%,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已連續8年上升。尤其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引導並滿足社會大眾消費需求是守好擴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保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新發布的政策報告認為,綜合考慮推進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后綠色復蘇的形勢,中國政府應將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通過“十四五”規劃全面推動相關實踐。

踐行節約理念,培養綠色消費,既要與客觀資源和環境國情相適應,不鋪張浪費,守住資源利用上線,減少資源浪費和污染排放,又要與社會物質生產能力相匹配,不做超前消費,以高層次的物質產品需求和生態產品需求倒逼生產方式轉型,通過衣食住用行的全方位變革發掘綠色生產新動能,惠及就業和長期經濟增長。

(責編:王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