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百年大黨的青年領導力——訪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

2020年09月25日10:43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那天起就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大任,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青年一代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俄國的十月革命,二是五四運動。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五四愛國運動給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備。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全國青聯十三屆全委會全國學聯二十七大召開時要求廣大青年要“在矢志奮斗中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今年,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99年的輝煌歷程,到明年就是建黨100周年,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關口,審視一個青春意氣的百年大黨,我們應如何增強黨對青年一代的引領和領導力?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

青年是黨永葆生機的源頭活水

記者:毛澤東主席把青年人比作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習近平總書記寄語青年學子:“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您怎麼理解兩位領袖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靳諾:毛澤東同志、習近平同志對青年的寄語,體現了我們黨對青年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歸根結底要在一代代青年的接續奮斗中實現。我們黨始終站在黨和國家事業薪火相傳、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來看待青年。而青年本身又處在人生的特殊階段,價值觀念正在加速形成。習近平總書記把青年階段比作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悉心栽培,所以我們黨對青年向來是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結合。既充分信任青年、熱情關懷青年,又嚴格要求青年,強調加強教育引導、校准航向。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全社會都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就是要滿腔熱情地關心青年成長,幫助青年開好頭、起好步,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就“扣好第一粒扣子”。

記者:正是在五四運動中成長起來的一批熱血青年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為創立中國共產黨的骨干和最早的一批共產黨員。新世紀以來,著眼於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我們黨更加注重對社會先進分子的培養和吸納,而這些先進分子大部分是青年人。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靳諾:青年人思維活躍、精力充沛、眼界開闊、受到條條框框的束縛比較少、易於接受新鮮事物,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往往走在時代的最前列。所以青年常常被看作是時代發展的晴雨表,也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我們黨始終把青年看作是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力量,這也是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一個基本觀點。從歷史上看,以五四運動為標志,首先覺醒起來、受到先進思想感召、投入革命洪流的就是青年。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先驅都是青年。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多年裡,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都勇敢擔負起了時代賦予的責任,發揮了生力軍作用,創造了輝煌業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我們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始終代表青年、贏得青年、為了青年,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一代代青年自覺聽黨話、堅定跟黨走,而且主動選擇加入到黨的隊伍中來,把青春獻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這也是我們黨歷經百年風雨而永葆生機活力的源頭活水。

記者: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文化制度明確下來。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如何引導青年學生愛上馬克思主義?

靳諾:要引導青年學生愛上馬克思主義,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感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思想魅力。判斷一套學說或者一個理論體系是否仍具有價值,不在於它產生年代的遠近,而在於其自身是否科學,在於其能不能解決人類社會遇到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馬克思主義雖然創立於19世紀中葉,但從未過時。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在人類思想史上,還沒有一種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如此廣泛而巨大的影響。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始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世界,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取得的,青年學生對此有目共睹。要善於引導學生思考偉大成就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從實踐中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引導學生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為學生成長打下科學思想基礎。

引導青年學生愛上馬克思主義,還要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關鍵是要指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分析和解決問題,掌握“開鎖”的本領。針對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和思想困惑,要善於引導學生從馬克思那裡找答案,在豁然開朗、撥雲見日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馬克思主義距離我們並不遙遠。鄧小平同志說過,馬克思主義是很朴實的東西,很朴實的道理。我們要讓學生感受到馬克思主義不是晦澀難懂、神秘玄奧的,而是可親、可愛、可敬、可信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馬克思、親近馬克思、愛上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

引導青年學生愛上馬克思主義,當前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要加快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增強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旗幟和精神旗幟,是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要抓緊做好教材使用、教案編寫、教師培訓、研究闡釋等工作,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

思政課為青年學子培根鑄魂

記者:當下,青年一代與大學生幾乎成了等量群體。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教育引導青年學子,成為我們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您是這樣認為嗎?

靳諾: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從來都把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這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獨特優勢,做好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方面,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時代。去年我國在校大學生規模已經達到4000多萬人,從絕對數量上來看,當代青年最主要的集中在高校,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高校成為青年工作的一個重要陣地,高校青年成為整個青年群體的基本盤。另一方面,高校本身就是意識形態傳播、研究、交鋒的重要場所,青年學生思想活躍、知識密集,特別是這一代大學生成長在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價值觀念多元多樣、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往往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困惑彷徨甚至錯誤認識,這是在特定年齡段可能產生的局限,必須加以教育引導。可以說,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怎麼樣,直接關系到我們能不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確實是一項具有源頭性、基礎性、戰略性地位的固本工程、鑄魂工程。

記者:新時代應該如何做好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呢?

靳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回答好“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這個根本問題,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從工作陣地上來講,要發揮好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統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課堂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也是學生接受知識、塑造價值的主陣地。要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通過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提高思政課的“抬頭率”“點頭率”。要深化課程思政改革,破除思政教育和其他專業教育“兩張皮”的現象,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讓所有課程都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政課同心同向、協同育人。

從工作格局上來講,要加快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體制機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落實到教育領域,就是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高校要突出育人導向,把學校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都聚焦到立德樹人這個中心環節上來,把各項工作的目標都落實到提升育人實效上來,真正把潤物無聲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個人,融入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全過程、人才培養各方面,使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

從工作方法上來講,要善於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切忌死板硬套、空洞說教,要善於從各類事件、事理、事實出發,緊貼時代發展脈搏,抓住活思想和新問題,聚焦世界發展新趨勢、國家發展新形勢、學生成長新態勢,緊密結合青年學生的思想特點和現實需求,積極推進思維理念、運行模式、指導方式、方法手段的變革創新,把道理融入當下發生的熱點和學生感興趣的事件,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找到對誰用心、在哪用情、如何用力、做什麼樣的人的青春答案。

記者:思政課是做好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徑和手段。如何使大學的思政課既讓學生喜聞樂見,又能夠立德樹人、培根鑄魂?

靳諾:思政課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思政課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這“八個統一”的要求為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原則。

思政課既具備一般課程的普遍特點,又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引領價值、培根鑄魂。思政課的突出特點是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思政課絕不能淡化政治性、理論性,必須要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理直氣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鑄魂育人,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啟迪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彰顯出應有的思想深度和理論魅力。

思政課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必須把握時代脈搏、走在時代前列,體現時代精神,讓學生有切身體會、有情感共鳴。思政課教學要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接受能力,改革話語體系、創新方式方法、豐富內容形式,善於運用新媒體新技術,讓學生喜歡聽、聽得懂、聽得進,使課堂教學“實”起來、“活”起來、“強”起來,推動從“入口入腦”向“入腦入心”轉變,讓教師喜歡、學生受用。

上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如果教師上課時總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濤聲依舊”,就不可能受到學生歡迎。講好思政課很不容易,對教師在政治上、業務上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思政課教師要對照“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積極探索思政課教學的內在規律,創新教學活動的方式和手段,提高教書育人水平,不斷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政課教師要善於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直面學生的思想困惑,找准“心結”所在,解開思想“疙瘩”,讓思政課更好滿足學生的期待和訴求。中國人民大學依托學科優勢組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用“四力”引領感召凝聚服務青年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關注青年一代的成長,他多次到高校視察並與青年學子交談、給學生回信等。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對青年一代提出的要求和希望更加鼓舞青年一代。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百年大黨永葆基業長青的新征途,您認為,我們黨應該如何增強對青年一代的領導力?

靳諾:青年工作,抓住的是當下,傳承的是根脈,面向的是未來,攸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青年工作作為黨的一項重要工作。2017年出台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第一次明確提出“黨管青年”原則,這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個根本原則在青年工作領域的具體展開,進一步凸顯我們黨加強對青年和青年工作領導的高度自覺。我們黨要增強對青年一代的領導力,就是要堅定不移把“黨管青年”原則落到實處,不斷增強青年對黨的信心、信任、信賴,使青年始終成為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黨的科學理論的堅定信仰者、黨的偉大事業的堅定追隨者。

要增強對青年的思想引領力。人的思想不可能處在真空狀態,正確的思想不去佔領,錯誤的思想就一定會佔領。“隻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是內在的強大的持久的。”要強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武裝,以符合青年接受能力和認知特點的話語體系和傳播方式,把黨的科學理論的內在邏輯講清楚,把黨的主張傳遞給青年,不斷增強說服力、感染力,喚起青年內心深處的情感認同和理性認同,筑牢青年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根基。

要增強對青年的事業感召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景無限美好,要在一代代青年接續奮斗中成為現實。要用偉大的目標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來激勵青年,鼓勵和支持青年在偉大事業中爭當弄潮兒,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為青年一代干事創業、追夢圓夢創造條件,引領青年把“小我”融入“大我”,在為祖國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斗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增強青年一代與黨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齊奮斗的行動自覺。

要增強對青年的組織凝聚力。群眾組織力是黨的領導能力的重要體現,把青年有效組織起來,才能更好地凝聚青年意志、匯聚青年力量。共青團是黨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肩負著為黨團結青年、凝聚青年、引領青年的重要職責,要適應當代青年分布多元、流動性強的特點,進一步擴大組織覆蓋、健全動員機制。要發揮青聯組織的政治吸納功能,關注新興青年群體,不斷增強代表性和廣泛性。要加強對各種青年社會組織的聯系、引導、管理,把青年社會組織凝聚起來,共同描繪青年團結奮斗的同心圓。

要增強對青年的政策服務力。青年往往在成長發展方面會遇到一些現實困難,存在一些突出需求,需要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要以落實《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為抓手,落實“青年優先發展”理念,千方百計為青年排憂解難,拿出關心青年成長、促進青年發展的實實在在的政策舉措,形成有利於青年發展的工作格局、政策體系和制度保障,不斷增強青年的獲得感,讓青年感受到黨的溫暖關懷,更好地爭取青年、贏得青年。

記者:談到青年一代,我們就會聯想到青年楷模習近平。通過《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長詩《你從梁家河走來》等作品,可以讓青年學子走進梁家河、走近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學習和探尋習近平總書記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以及他“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初心。您認為,應該如何在青年學生中開展這方面的教育?

靳諾:習近平總書記在回憶知青歲月時曾說,陝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獲有兩點,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青年習近平經過在農村的艱苦磨煉、摸爬滾打,扎根基層、融入群眾、真正與群眾同甘共苦、傾聽群眾心聲,與人民群眾建立起血脈聯系,也從此形成了鮮明的人民立場和深厚的人民情懷,確立了為人民做實事的初心。今天的青年學生物質條件普遍比較優越,成長環境單一、教育背景單純,在象牙塔裡待得太久,容易不同程度出現“自視過高”、不接地氣等現象,甚至在一些學生中出現了輕視勞動、看不起普通勞動者、瞧不上基層工作等錯誤觀點,迫切需要加強對青年學生的群眾觀點、群眾立場教育。

通過理論學習啟示青年。青年學生不可能自發地樹立群眾觀點,必須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群眾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要通過講好思想政治課,結合“四史”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進一步加深對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理解。

通過實踐鍛煉啟發青年。實踐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青年學生要經常走出校門、深入生產生活第一線,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中感受人民群眾的創造能力和聰明才智,樹立向群眾學習的意識。要重視發揮勞動教育的功能,培育勞動精神,引導青年學生在勞動中體會快樂,建立與勞動人民的朴素情感。我校每年組織學生參加“千人百村”社會實踐,引導學生扎根中國大地、體悟家國情懷、錘煉意志品質,指導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理論聯系實踐的態度和腳踏實地服務人民的作風,鼓勵學生真正踐行“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宗旨理念和“實事求是”的校訓。

通過價值培育啟迪青年。要引導青年學生把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的價值觀念貫穿到學術研究、職業選擇、人生規劃各個方面,鼓勵學生“為人民做學問”,從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中汲取智慧、把論文寫進群眾心坎裡。引導學生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記者:青年一代既是追夢逐夢的一代,也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筑夢造夢的一代。您認為,青年學子應如何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力軍?

靳諾: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圍繞青年一代如何成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力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從“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於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的“五點希望”,到“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八字真經”﹔從“志存高遠、德才並重、情理兼修、勇於開拓”的“十六字訣”,到“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四點要求”,再到“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於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錘煉品德修為”的“六點希望”,這些重要論述,體現了對青年成長規律的深邃洞察和對自身成長歷程的深刻總結,為青年送上了一部“成長指南”,揭示了青年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在這些重要論述中,我理解有幾個關鍵詞貫穿始終:

第一,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堅定理想信念,無論是對於自身成長成才,還是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都具有極端重要性。理想信念是對青年人第一位的要求,青年學子要堅定理想信念,關鍵是要汲取真理的力量,更加自信自覺、篤定篤行地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各種風險考驗中保持定力、擦亮初心。

第二,家國情懷。青年學子正處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最好時期,這是千載難逢的歷史際遇,必須認真思考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什麼角色、承擔什麼使命、發揮什麼作用、怎麼發揮作用的問題。在歷史的大坐標中找准人生的小坐標,勇敢肩負起“強國一代”的歷史重任,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始終與人民同心同向、與時代同頻共振,在愛國奉獻中書寫出彩人生,使最深厚的家國情懷成為最鮮亮的青春底色。

第三,發奮成才。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青年學子正處在學習的黃金期,應當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是進步的階梯,實踐是成長的良師,青年學子既要讀好“有字之書”,又要讀好“無字之書”,要下一番苦功夫,修好“心學”,練好“內功”,不斷提高與時代發展和事業要求相適應的素質和能力,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創造貢獻國家,用扎實的本領才干托舉青春夢想。

第四,高尚品格。價值觀作為最持久、最深沉的精神力量,在青年成長過程中具有基礎性、根本性、引領性作用,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青年學子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固本培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養分,升華思想覺悟,提高道德水准、文明素養,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品位、更有境界的人生。

讓紅色基因在大學傳承驗証

記者:治理現代化語境下,大學的發展也由管理時代進入治理時代。大學既肩負著為黨和國家事業培育治理現代化人才的使命,也有自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責任。您認為,應如何推動大學從管理到治理的變革?

靳諾: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大學從管理到治理的變革,實際上是要理順高校和政府、高校和社會、高校黨委和行政等多元主體之間的關系,優化和完善高校運行機制,為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制度保障。

要建立“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高等學校外部治理體系,正確處理政府與高校的關系,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要合理規劃和配置教育行政機關的職能和權限,轉變政府管理和監督高校的方式,由直接的行政命令轉變為主要依靠法律、規劃、撥款、評估、行政等手段,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落實高校法人地位。

要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中國大學的根本領導管理體制,是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處理好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的關系,落實高校黨委的領導核心地位,健全“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機制。完善學術委員會制度,發揮其在學術評價、學術決策中的作用。完善校院二級治理體系,發揮院系積極性。

要培育健康向上的大學文化,為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提供文化支撐。高校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注重從學校的辦學特色、歷史傳承、理念文化中總結和凝練辦學理念和大學精神,形成良好的師德師風、教風學風,抵制功利主義、浮躁之氣的侵襲,守護好大學的精神家園。要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倡導百家爭鳴,以寬鬆、開放的學術氛圍滋養學術創新和智力成果,使優秀人才不斷涌現出來。

記者:中國人民大學的校訓與中央黨校同為“實事求是”。這也充分印証了中國人民大學是一個傳承紅色基因的著名學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基因是要驗証的”,並強調要“做好紅色基因的傳承和傳播”。請您談談中國人民大學是如何傳承和驗証紅色基因的?新時代應如何進一步加強對紅色基因的傳承?

靳諾: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陝北公學以及后來的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1950年,在華北大學基礎上正式命名組建中國人民大學,成為中國共產黨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人民大學建校80周年的賀信中,充分肯定學校“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這是對人大與生俱來的紅色基因和鮮亮辦學底色的高度凝練和概括。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堅持立德樹人,遵循教育規律、弘揚優良傳統、扎根中國辦大學,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傳承紅色基因,首先是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努力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和最大政治優勢。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就是黨領導創辦高等教育的一個縮影,學校80多年的辦學治校實踐為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模式做出了特殊重要的貢獻。我國高校普遍採用的三種重要制度體系和管理模式——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教研室制度均與人民大學有著直接關聯。中國人民大學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貫穿管校治校的全過程和各環節,全面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堅強政治保証。

傳承紅色基因,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思想政治工作事關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必須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史中蘊含著豐富紅色元素,是我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寶貴素材和資源,近年來學校編排原創話劇《吳玉章》、實施“紅船領航”黨員先進性熔鑄計劃、開展“尋根人大青年行”主題社會實踐等活動,取得了明顯育人實效。

傳承紅色基因,必須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努力用中國理論回答中國問題。中國人民大學要發揚“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辦學宗旨,堅持“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的辦學特色,突出在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領域的獨特優勢,更好地發揮人文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功能,植根時代沃土、服務國家發展, 努力建設高水平的“思想庫”和“智囊團”,為國家改革發展提供理論保証和智力支持,為繁榮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貢獻人大智慧。

(記者 程冠軍)

文章來源:《中國領導科學》2020年第5期

(責編:吳兆飛、任一林)
相關專題
· 《中國領導科學》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