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古人為什麼提倡尊老

劉余莉

2020年07月27日08:24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古人為什麼提倡尊老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孔子家語》記載:魯哀公問孔子,大夫們都勸我,要大力提倡尊重老年人,這是否可行?孔子回答說,君王,您果真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從此以后普天之下的百姓都要仰賴您的無量功德了,哪裡僅僅是魯國受益呢?哀公說,為何這麼說呢?孔子說,在過去,有虞氏尊有德行的人為貴,而同時特別尊重老年人﹔夏后氏尊有爵位的人為貴,也同時格外尊重老年人﹔殷商人尊世祿之家為貴,同樣尤其尊重老年人﹔周朝人尊孝敬父母的人為貴,仍是對老年人特別尊重。虞、夏、殷、周,是天下的盛世王朝,那時沒有遺棄老年人的。老年人受到天下人的恭敬已經很久了,僅次於侍奉自己的父母。因此,在朝廷上爵位相同時以年長者為尊﹔70歲以上的長者拄著拐杖到朝廷,國君詢問事情就要為他安置座位﹔80歲以上便不在朝廷為官了,國君咨詢國事要親自到他家裡請教,於是敬老之風就擴展到整個朝廷﹔走路時不敢與年長者並肩而行,不是錯后行走就是跟隨在身后(跟父輩走則隨后而行,跟兄長走則錯行於側)﹔在路上遇到老年人,則不論乘車還是騎馬,包括侍從人員都要避讓,頭發斑白的老年人,自己不挑擔子上路行走而由年輕人代勞,於是敬長之風就延伸到道路之上了﹔在鄉裡提倡敬老,老年人就不會缺衣少食,強壯者不侵犯弱小者,人多勢眾者不欺負人少勢弱者,於是敬長之風就擴展到州郡街巷了。哀公聽后贊嘆說:這真是太好了!

可見,國家提倡長幼有序,尊敬老者,社會就不會出現“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等亂象。正是為了避免天下大亂,聖人才制定禮儀,從上至下,培養人的敬老意識。

《禮記·祭義》中記載:虞、夏、商、周時,天下最偉大的帝王,都沒有忽略過對老年人的尊敬。因此當天子巡行視察時,諸侯率領眾人在自己的邊境上迎候,並等待接見。天子到達后,卻首先詢問該諸侯國的國君年滿百歲老人的住所,並親自前往探望。這是天子從自身做起,引導人們尊敬老年人。

《禮記·鄉飲酒義》展現了在黨正(古時每五百家為一黨,黨正掌管一黨之中的道德教化和祭祀活動)所舉行的鄉飲酒禮上,尊老精神是如何通過儀禮的方式表達出來的:“鄉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民知尊長養老,而后乃能入孝悌。”在鄉飲酒禮上,60歲的坐於席上,50歲的則須站在一旁陪侍,聽從差遣,以此來表明對長者的尊敬。60歲的面前陳設三豆食物(豆是一種盛食物的器具,類似高腳盤),70歲的陳設四豆,80歲的陳設五豆,90歲的陳六豆。豆象征著對長者的供養,長者年齡愈大,所獲得的食物供養也就愈多。可見,在鄉飲酒禮中,處處透露出按照年齡長幼所形成的秩序,以此向當地參加這種禮儀活動的百姓,傳達出養老、尊老的道德觀念,而這種養老、尊老風氣的形成,也是為了長養百姓孝悌的德行。試想,一個人連陌生老人都能夠尊敬,對自己的父母長輩又怎能不尊敬呢?

但是,古人為什麼不通過講道理的方式對鄉人進行孝悌的道德教育呢?《鄉飲酒義》中有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闡釋:“君子之所謂孝者,非家至而日見之也﹔合諸鄉射,教之鄉飲酒之禮,而孝弟之行立矣。”君子所說的孝,不是通過挨家挨戶講道理的方式加以教導,而是集合百姓觀看鄉射禮,通過鄉飲酒禮來教導長幼有序。這樣,百姓自然而然就會懂得如何行孝悌。事實上,百姓也許根本不懂得多少有關孝悌的深刻道理。但是在既庄重又親切的宴飲上,從賓客的身份,到宴會上賓客不同的角色,再到根據年齒所受待遇的不同,都鮮明直觀地讓在場百姓感受到一種尊老敬老的氣氛,使百姓心中對老者的尊重之情油然而生。

我國古人對於尊老敬老的風尚非常重視,甚至通過鄉飲酒禮等具體禮儀規定下來。提倡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之所以重要,還是因為老人都是曾經為國家社稷作過貢獻的人。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所以提倡尊老敬老,也就是提倡不忘本、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社會風尚。

(責編:呂騰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