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怎麼來的

穆兆勇(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

2020年07月20日09:1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怎麼來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深入學習領會這一重要論述精神,回顧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歷程和特點,搞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怎麼來的,對於堅定“四個自信”,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

在黨和人民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

政權問題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本問題。建立和堅持、發展完善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人民政權,是我們黨立黨初心使命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重大歷史性課題。經過28年浴血奮戰,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終勝利,建立了新中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確定了新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政體、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和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成為中華民族實現站起來的重要標志和制度支撐。在國民經濟恢復的基礎上,我們黨創造性地開展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成功開創、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在制度上,就是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鞏固發展我國的國體、政體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重要制度,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中華民族實現富起來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走向更加成熟定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命題,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全面回答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問題,必將為中華民族實現強起來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

在幾千年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形成了關於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為人類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鴉片戰爭后,已經腐朽不堪的封建專制制度,難以應對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機和民族危機。建立什麼樣的國家制度,成為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面臨的一個歷史性課題。在一個相當長時期內,學習西方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成為中國先進分子追求的目標,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制度模式先后在中國上演,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歷史充分証明,在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上照搬照抄他國的制度模式,是行不通、也不會成功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堅持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我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逐步確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並在創造世所罕見的“兩大奇跡”中,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

以我國國家結構形式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為例。在籌備成立新中國、起草《共同綱領》過程中,是搞聯邦,還是搞統一共和國、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們黨慎重思考和謀劃的一個重大問題。為此,時任中央統戰部部長的李維漢認真研究了中國與蘇聯的不同國情,依據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提出了符合我國實際的意見建議。第一,蘇聯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7%,我國少數民族隻佔全國總人口的6%,並且呈現大分散、小聚居的狀態,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幾個少數民族之間互相雜居或交錯聚居。第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民族理論,根本上主張在統一的(單一制的)國家內實行地方自治和民族區域自治,隻在例外的情況下允許聯邦制。第三,俄國經過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許多非俄羅斯民族實際上已經分離為不同國家,因此不得不採取聯邦制把按照蘇維埃形式組成的各個國家聯合起來,作為走向完全統一的過渡形式。我國的情況則不同,國內各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平等聯合進行革命,到平等聯合建立統一的人民共和國,並沒有經過民族分離,始終都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因此,中國不宜實行聯邦制。經過充分論証,我們黨確定新中國在統一的(單一制的)國家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而不實行聯邦制。由此,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寫入《共同綱領》,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深深植根於中國大地、內生性演變的發展歷程充分証明,它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延續中國傳統國家制度的“母版”,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更不是西方國家制度的“翻版”,而是符合中國國情、體現國家性質、保証人民當家作主、鞏固和發展人民民主專政、深得人民擁護的“新版”,是黨和人民自己的偉大創造。

在漸進改革中不斷完善發展

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能夠做到自我完善發展,其客觀依據和內在動力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總體上是與生產力的發展、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但又是很不完善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與生產力的發展、與經濟基礎又是不協調、相矛盾的﹔這種不完善、不協調、相矛盾的狀況,是非對抗性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自身可以解決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的改革開放,就是從根本上革除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推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對此,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也強調:“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持,特別是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那是不能動搖的。”在改革開放整個過程中,我們黨把堅定制度自信和改革創新相結合,通過漸進式改革,先易后難,以點帶面,不斷推進,著力抓好重大制度創新,著力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補齊制度短板,在國家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上邁出重大步伐。

眾所周知,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們黨和人民的一大創舉。這一創舉,正是通過漸進改革來實現並不斷完善發展的。改革開放后,我們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大力發展個體企業、鄉鎮企業、集體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合資企業,逐步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固有模式。1992年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強調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此后,圍繞這一目標,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並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體制機制的改革發展。到2000年我國成功實現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發展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它納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范疇,以國家基本制度形式充分肯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

在漸進改革中完善發展的鮮明特點,使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既沒有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沒有出現方向性、顛覆性錯誤,更沒有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在保持穩定性和延續性的同時,不斷增強發展性和創新性,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趨成熟定型,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不斷彰顯。

(責編:呂騰龍、萬鵬)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