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為什麼中國經濟風景這邊獨好

同 心

2020年07月01日16:06    來源:《求是》

原標題:為什麼中國經濟風景這邊獨好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實現“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經濟工作十分重要。做好經濟工作,很重要的前提條件是正確分析判斷經濟形勢,從實際出發制定方針政策,按經濟發展客觀規律部署和推動經濟工作。分析判斷當前經濟形勢,一定要堅持客觀、全面、辯証、積極的立場方法。隻要秉持這樣的實事求是態度,就不難得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的總體結論,從而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堅決奪取經濟發展新勝利。

改革開放以來,在新中國建設成就的基礎上,我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一個根本標識,是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發展。高質量發展體現在經濟發展態勢上,就是穩中向好、長期向好。客觀、全面、辯証、積極看待中國經濟形勢,一定要把住高質量發展這個關鍵詞,要用這樣的新的經濟發展階段的新特征,去正確把握和衡量中國經濟形勢的基本面。

近年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經濟下行壓力,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經濟巨輪沿著高質量發展的航向破浪前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新動能快速成長,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2019年,我國主要經濟指標符合預期,經濟總量接近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1000多萬人實現脫貧,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這每一個數據都具有創造歷史的意義,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來說,都是裡程碑式的標志。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持續疲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任總裁拉加德稱之為“新平庸”狀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的10年中,全球經濟平均增長率大約為3.1%,而危機后10年裡,平均增長率降至2.5%。在經濟增長平庸化的同時,西方國家貧富差距擴大,政府債務高企,社會動蕩加劇,國內矛盾激化,資本主義制度缺陷凸顯。

世界經濟的“新平庸”與中國經濟的新作為,形成了鮮明對比。2008—2018年間,按2010年不變價美元計算,全球經濟增長了28.0%,美國增長19.1%,歐元區增長8.1%,日本增長7.0%,中國則增長114.7%。根據世界銀行2020年1月出版的《全球經濟展望》所進行的預測,2019年高收入國家經濟增長1.7%,發展中國家增長3.7%﹔其中,美國增長2.3%,歐元區增長1.1%,日本增長1.1%,巴西增長1.1%,俄羅斯增長1.2%,印度增長5.0%,南非增長0.4%,中國則增長6.1%。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多年保持30%左右,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中國經濟能夠穩中向好、長期向好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國經濟發展從低級到高級、從量變到質變,內生演化、長期積累的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大大鞏固發展了中國經濟歷史發展的成果,從總量上和質量上提升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層級,使高質量發展成為現實狀態和現實需求,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具有的多方面強大優勢的集中體現。

第一,從發展基礎看,我國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新中國成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是我國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的歷史前提和雄厚基礎。在經濟總量上,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的比重超過16%,穩居世界第二,超過分列世界第三到第五位的日本、德國和英國的總和,與世界第一美國的差距逐步縮小。在經濟結構上,我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無論從增加值比重看,還是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看,第三產業佔比都已超過半壁江山﹔產業加速向中高端邁進,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不斷提高。在微觀基礎上,我國企業活力、競爭力不斷提高,在《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排名不斷提升,目前入榜數量已經與美國旗鼓相當。在制造能力上,我國工業增加值已超過30萬億元,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制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比重接近30%,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在基礎設施上,我國已經形成比較完備的現代基礎設施網絡。截至2019年底,我國高鐵運營裡程突破3.5萬公裡,約佔世界高鐵運營總裡程的七成﹔高速公路總裡程居世界第一。在發展形態上,我國經濟呈現出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制度更成熟、治理更有效、活力更旺盛的特點,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特征愈益明顯。

第二,從發展潛力看,我國仍處於經濟“后發優勢”的集中爆發時期。我國經濟總量不小,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突出,仍然是真實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處在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同步發展的階段,發展潛力巨大。從人均GDP增長看,按照世界銀行的收入分組標准,2019年我國人均GDP已經接近高收入國家人均國民總收入12375美元的門檻,但遠低於高收入國家4萬多美元的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增長空間。從城鄉融合發展看,我國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為60%左右,仍明顯低於高收入經濟體80%左右的水平。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城鎮化率以年均超過1%的速度快速提升,今后還將繼續釋放巨大發展動能。從改善公共服務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對公共產品的需求越來越高,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質量不高、不均衡的狀況還比較突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隻有通過發展才能加以解決。發展差距就是發展潛力,就是發展空間,就有不斷發展的動力、努力趕超的壓力,從而形成后進轉化為先進的“后發優勢”。

第三,從產業鏈看,我國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完整的國家。“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於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我國生產力水平的大飛躍,突出表現為分工在廣度和深度上的大發展,形成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成為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企業鏈基礎扎實,供應鏈體系健全,產業配套能力強,“中國制造”遍布世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整的產業鏈,能夠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順暢經濟循環,提高國際競爭力。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並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從世界分工體系的中低端不斷邁向中高端。同時,在我國產業鏈的內部構成上,國有企業多處於產業鏈上游,在基礎產業和重型制造業等領域發揮作用,民營企業越來越多地提供制造業產品特別是最終消費品,兩者高度互補、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共同推動我國產業鏈進一步完善、優勢不斷提升。

第四,從綜合體量看,我國具有顯著的大國優勢。我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是大國優勢的突出表現。在人口規模上,我國有近14億人口、近9億勞動力、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人力資源極為豐富。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和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人力資源的素質不斷提高。在空間結構上,我國幅員遼闊、區域差異明顯、區域互補性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這種特殊的空間結構,有利於生產要素大規模集聚,形成規模經濟﹔有利於分工的擴大和深化,從而促進經濟活動的多樣化和費用降低、效益提高,形成范圍經濟﹔有利於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形成梯度效應。在資本積累上,我國的儲蓄率長期保持在45%左右的高位,遠超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雄厚的資本。截至2019年1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31079億美元,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中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大,保持中高速增長所聚集的發展動能是過去兩位數的增長都達不到的。

第五,從科技支撐看,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多年來,我國堅定不移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型舉國體制,科學技術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盡管仍然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短板問題,“卡脖子”現象暴露出我們在不少方面存在弱項和差距,有的差距還是巨大的,但從總體上看,從發展勢頭和追趕速度上看,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正在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並跑者”、“領跑者”轉變,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顯著增強。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2019年中國創新能力居全球第14位,排名連續4年上升。從創新資源投入看,當前我國研發經費支出在2萬億元左右,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投入強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從知識創造能力看,當前我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和被引次數穩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世界首位。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正向著科技強國的目標大步邁進。

第六,從市場容量看,我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市場是決定資源配置的基礎,為推動經濟發展提供內生動力,強大國內市場是我國經濟發展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要認識到,作為一個大國,我國市場空間極為廣闊。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我國已形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進而推動國內市場不久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52年的277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40多萬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11%,消費成為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要認識到,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擁有發展潛力巨大的市場,國內市場具有增長點多、持續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的鮮明特點。隨著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重大技術裝備補短板等內涵式發展需求更為迫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為國內市場發展拓展空間,新的市場增長點正在加快孕育並不斷破繭而出。要認識到,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能夠有效克服資本主義制度下存在的生產無限擴大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狹小的深刻矛盾,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市場的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中國的強大國內市場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增長之源、活力之源。

第七,從經濟制度看,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勢日益彰顯。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基本經濟制度是起基礎性、決定性作用的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實踐証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能夠實現當前和長遠、個人和集體、公平和效率、政府和市場、自主和開放的統一,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經濟的長處、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很好發揮出來,有效避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存在的兩極分化、階級對立、資本壟斷、對外掠奪、危機頻發等弊端,為生產力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開辟前所未有的廣闊道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巨大優越性,通過新中國成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的偉大實踐和世所罕見的發展奇跡,得到了充分証明和生動展現。在新時代,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克服體制機制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不利於增強市場活力、不利於推動自主創新、不利於促進公平正義等方面的弊端,必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圍得以彰顯,推動高質量發展。

第八,從政策工具看,我國政策體系完整、宏觀調控有力。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認真總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治理的經驗,借鑒國外宏觀調控的有益經驗,不斷創新完善宏觀調控,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成功駕馭經濟發展大局,積累了寶貴經驗。在宏觀調控思路上,提出必須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貫穿於宏觀調控全過程﹔強調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精准調控、相機調控。在政策組合上,形成了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為主,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價格政策協調配合的政策體系﹔強調要堅持穩字當頭,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強調要積極進取,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持續用力,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第九,從發展機遇看,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深刻把握時代發展特征和趨勢,提出了我國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抓住機遇發展壯大自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相互交織、同步激蕩,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重大機遇。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沒有變,時和勢總體於我有利。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陳代謝和激烈競爭前所未有,全球治理體系與國際形勢變化的不適應、不對稱前所未有。變局中危和機同時並存,危中有機,機中有危,應對得當危可以變機,應對失當機可以變危。善於抗擊風險、化危為機、轉危為安,是我們黨一個獨特的巨大優勢。在新時代,隻要按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戰略部署,保持定力,堅定信心,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一定能夠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第十,從根本動力看,我國改革開放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制勝法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自覺遵循社會發展基本規律,堅持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因素,改革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關系發展的因素,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抉擇。中國過去4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不斷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人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資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趨勢,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有利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有效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共同繁榮發展。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推進,為我國創造了良好國際環境、開拓了廣闊發展空間,標志著以互利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更加清晰。改革的不斷深入,開放的不斷擴大,必將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必將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贏得更加良好的內部和外部環境。

第十一,從主體力量看,我國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經濟是由人民創造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歸根結蒂來自於其深刻的人民性。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學命題,更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命題。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起決定性作用的能動因素。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成為了生產資料的主人、社會的主人,生產的發展以造福人民為目的。這就能夠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對抗性矛盾,以及由此導致的階級對立、兩極分化、經濟危機、國際剝削等深刻弊端,極大地調動社會成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社會生產和需要之間形成相互促進、良性互動、螺旋式上升的嶄新局面,為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不斷開辟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鮮明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升華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新境界。做好經濟工作,無論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根本目的都是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我國經濟能夠永葆生機活力的不竭源泉,也是克服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的決定性力量。

第十二,從政治保障看,我國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經濟和政治的有機統一、良性互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突出優勢。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優勢,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鄧小平曾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越性在哪裡?就在四個堅持。四個堅持集中表現在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經濟發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保証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國家經濟治理體系的核心。正因為有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就一定能夠始終堅持全國“一盤棋”,團結人民擰成一股繩,不斷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能夠妥善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創造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為經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社會環境﹔能夠成功應對各種重大風險挑戰,克服各種艱難險阻,駕馭各種復雜局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能夠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並一以貫之地實行。

第十三,從指導思想看,我國形成了指導經濟發展的科學理論。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部理論來自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一貫重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研究和應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都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形成科學的經濟理論以指導實踐,在經濟戰線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於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圍繞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這一時代課題,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提出了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全面系統的經濟理論觀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我國經濟發展成功實踐的規律性認識和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為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自覺認識、把握和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保障我國經濟持續向好發展,提供了科學遵循。

總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后發優勢、大國優勢、制度優勢、思想優勢、人心優勢等綜合優勢相輔相成、疊加放大,形成了極其強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勢能,如大江大河沖出高山、奔向大海,不可阻擋。

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從未間斷,但事實勝於雄辯。中國經濟發展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風景獨好,唱衰中國經濟的預言一一落空。當今世界,尊重中國發展成就,順應中國發展大勢,擁抱中國發展機遇,分享中國發展紅利,日益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當然,也存在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為了維護一己私利,不願意看到中國的快速發展壯大,仍然對中國的發展成就肆意歪曲、抹黑、貶損。還有一些人,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面對世界經濟下行和中國經濟下行的現象,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信心不足、消極悲觀。然而,中國經濟當前良好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再一次昭示人們,天塌不下來,風物長宜放眼量。如果不囿於經濟的短期波動,不困於發展的一時得失,而是立足中國經濟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用客觀、全面、辯証、積極的立場方法分析判斷國際國內大勢,就一定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

信心是建立在正確認識優勢和機遇上的,也是建立在正確認識風險和挑戰上的。中國人民不是盲目樂觀,而是同樣清醒地認識到,保持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趨勢的成就來之不易,延續並不斷加強這一趨勢也決非唾手可得。達到這一宏偉目標,需要進行更加艱苦的斗爭,必須作出更加巨大的努力。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斗爭只是在機會絕對有利的條件下才著手進行,那麼創造世界歷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我國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躍升必須爬過的坡,必須邁過的坎,必須進行的深刻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新時代的中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實體經濟發展困難凸現,科技領域一些關鍵核心環節抗沖擊能力不足,等等。加之,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和深度調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世界范圍內貿易摩擦日益復雜,等等。這些都是我國經濟發展需要很好應對的嚴峻復雜的挑戰。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無論面對多麼嚴峻的形勢、多麼復雜的局面,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中國人民一定能夠將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大勢,轉化為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勝勢,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經濟戰線,創造出更加令世界驚嘆的經濟成就。

(責編:黃玉琦、萬鵬)
相關專題
· 《求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