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牢牢抓住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

賈少鑫

2020年06月23日08:2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牢牢抓住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

【教育透視】

堅持有機融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首要內容,但高校部分學生個性張揚,自主意識強,生硬的灌輸可能效果不佳,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則可以事半功倍。這就需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各類專業課程育人特點,有針對性地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潛移默化地開展好“三進”工作。比如,鄭州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的“數值分析”課程在數學建模尋求最佳參數配置時,注重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化解復雜問題的科學方法有機結合,通過課程講授,彰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為堅定“四個自信”增添了信心和底氣。

堅持知信行統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固然重要,但堅持知信行合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才是目標所在。各類專業課的教學內容不同,但都承擔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任,都應當結合專業背景引導學生將小我融入大我,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合為一,並體現在實際行動中。大學護理與健康學院的“護理心理學”課程,要引導學生對社會現象積極認知並領悟其積極內涵﹔在認知領悟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樹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信念﹔最后引導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個人的具體行動上,培養出一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如鄭州大學該專業畢業生李晶等同學,不顧個人安危馳援武漢並為患者制作“愛心手套”,被中央電視台報道。

立足區域特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需要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精髓,使學生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高校應因地制宜,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思政之中,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並發自內心地喜愛、弘揚。大學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要融入中國文化特色,積極促進文化、學術、趣味相結合的德育氛圍形成。如鄭州大學“中國文化概論”等課程通過開展中原文化符號征集活動,結合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等中國傳統文化節日開展融“尋根祭祖和弘揚華夏文明”為一體的炎黃二帝祭祖大典,以及結合“嵩陽書院”開展的“嵩陽書院入泮禮”等古禮儀式教育活動,強化了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依循專業特點,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

不同專業學生的思維方法不同,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施策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之樹立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公共政策學”課程,主要開設在公共管理類專業,針對該專業知識體系國際化程度較高的現實,授課教師要以國際比較為抓手,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各國憲法,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中國之治”的優勢,講清楚“中國之制”的特色。根據該專業應用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授課教師要精心挑選與法治建設相關的案例,運用分組討論、模擬法庭等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重要法律概念的認知,讓學生切身體驗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自身權利、化解矛盾糾紛。

結合實踐教學,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

高校培養的學生最終將走向各行各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推動者。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應把業務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教學中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並自覺實踐各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培養良好的職業品格,增強職業責任感。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新聞採訪”等課程可以借助實踐項目,讓學生沿著當年新聞前輩的採訪路線,追尋有關的新聞人物,發現新聞線索,感受新聞前輩們的專業精神,幫助學生樹立“用腳寫新聞”和“勿忘人民”的職業理念。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學倫理學”課程則要結合臨床實踐,並通過志願者服務、社會調查、送醫下鄉進社區等活動,拓展學生的人文視野和素養,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學生突破醫學的“技術理性”,增加職業認同,提高職業素養。

(作者:賈少鑫,系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責編:黃玉琦、任一林)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