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做時代的樵夫

劉漢俊

2020年06月19日08:43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做時代的樵夫

張光輝同志3卷本《樵夫集》問世了,作品結集出版,是每一位讀書人、寫書人的幸事。光輝同志命我作序,實不敢當,推辭再三,盛情難卻。這是我的榮幸。

前些年我在新聞局工作,光輝同志是河南省委宣傳部新聞出版處處長,工作關系密切。后來他到河南人民廣播電台、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等多個單位擔任領導職務,雖然直接聯系少了,但同在宣傳文化戰線,仍然保持聯系,有著共同的話題,工作中也經常有交叉。在我的印象中,光輝同志對新聞宣傳工作非常熱愛,傾注了熱情、智慧和才華。專注於一件事這麼長時間,而且一直充滿感情、激情,做得有聲有色,正是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人生所需要的。荀子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沒有這種用情專一的深耕,是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極致的,也是不可能積聚這麼多厚重思考之作的。光輝同志是一位很有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時代使命感的文化人,不斷地在思考一些深層次問題,而且心有所想,筆有所記,這一篇篇思考之作立意高遠、格局宏大、視野開闊,值得學思踐悟。記得當初他多次跟我探討河南形象與中原文化的問題,我們甚至談到在中國歷史上河南這片土地發生過多少次有記錄的戰爭。他為提升河南正面形象、宣傳中原文化不斷地鼓與呼,向中宣部推薦了大量關於河南的報道線索,邀請中央新聞單位到河南採訪,還組織了多場兄弟省份新聞單位河南行等活動,可以說是不遺余力。在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河南一批典型形象在全國產生很大反響。他把工作不僅僅是當成職業,而且是當成一項事業來做,非常投入、十分專情。

做官與做文,是立功與立言。有的人把做文當作做官的敲門磚,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沒有學問、沒有幾把刷子的官不是好官,做文當然是一種資本﹔有的人把做官當作做文的墊腳石,上一個台階、登一重山,風景自然不同。光輝同志始終在奮斗、在求索、在攀登,每干一個崗位必留下風聲水聲雁叫聲,每駐足一座峰巒必“到此一游”,留下思考之作、肺腑之言。他在新聞宣傳、理論研究、媒體管理等領域多有開拓、多有建樹,同時也進行了規律性的探索,這一點難能可貴。因為工作關系,前些年我與各省區市新聞出版處處長打交道多一些,絕大多數人都成長為廳級干部了,有一些仍然堅守在新聞宣傳一線,見面一聊,大家感嘆能堅持筆耕不輟的不容易,大多日積有余而歲積不足,一年忙下來、一輩子忙下來,行囊空空。我想說的是,光輝同志是一位在做事與做文上都很用心的人,尤其在做文上很專心,干到哪裡、想到哪裡、寫到哪裡。《樵夫集》3卷本、近百萬字,跨度三四十年,非一日之功,從一個角度記錄了共和國的歷史足跡,描繪了中原大地的風雲際會,記載了新聞宣傳的改革創新歷程,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理論價值,可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形成了氣候,成就了風景。這種專心,是我需要學習的。

光輝同志干一行、專一行,專業精神很強。前些年我們在重大典型宣傳、重大主題宣傳、重大活動策劃、突發事件報道等方面工作配合很多,河南方面的操盤手基本上都是光輝同志,應該說他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后來陸陸續續讀到不少他的新聞論文,他送給我的專著一直在我的書櫃裡。業界外行人說外行話、內行人說外行話的現象不少,要扭轉此風,關鍵是兩個,一要有專業精神,二要有專業素質。要在專業領域勇立潮頭、敢發先聲,是需要底氣和本事的。記得有時候我帶隊到河南採訪,往往是會上他聽我們的,會后我們聽他的,他總有真知灼見,總有建設性意見,而且不隱諱、敢表達、善配合。新聞是易碎品,許多新聞業務文章也是易碎品,能留存的不多,但光輝同志善於總結、勇於創新、富於思考。光輝同志是搞文字出身的,奉命從事經營管理工作卻也干得風生水起。近年來傳統媒體綜合實力下降是非常嚴峻的現實,改革與轉身又面臨許多問題,一是無方,二是沒錢,三是缺人。主流媒體不缺能寫的人,但缺乏復合型人才。沒想到光輝同志擔任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經理后,不光是干一行、專一行,而是鑽一行、精一行了,致力推動以媒體為主業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和報業集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在原來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比干採編工作還得心應手。收入此書的言論評論、理論文章、調研報告、經驗總結,涉及專業領域廣、時間跨度大,但實踐很鮮活、思考很深刻、文字很講究,見解不過時,觀點常悟常新,表現出專業人士的品位。

以上,我從專情、專心、專業三個角度談了我的讀后感,是對光輝同志的印象,純屬自家之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我想,光輝同志就是這樣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最早是搞理論宣傳的,具有一定的理論功底、理論思維、理論視角,善於思考問題。我曾經拜讀過他的博士論文《和諧與沖突——中國突發事件報道研究》,對突發事件報道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角度進行了深入思考,由於有實踐性和理論性,至今仍然是這方面論述中比較全面、系統、專業的力作。2020年1月,我從《學習時報》上讀到光輝同志撰寫的一篇理論文章,是談傳統主流媒體如何抓住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實現自身轉型的,因為我這兩年來一直在創辦“學習強國”學習平台,從內容到技術、從安全到管理都有許多切身體會,所以我認為光輝同志這篇文章看准了問題、抓住了關鍵,很有分量,能引人共鳴。相信不光是我,從事新聞宣傳、理論宣傳、媒體管理和發展的同仁們,都會從光輝同志的作品中受益。

交往多年,一直感覺光輝同志是一位可以把工作關系變成朋友關系的人。他為人坦誠,光明磊落,見面不必客套,辦事從不強求。接人待物,聊天說事,讓人覺得舒服、妥帖、自然,踏實放心,而且謙和、隨和,無須設防。這是我願意寫這篇讀后感的最主要原因。

我是在山裡長大的孩子,砍過柴,算是當過小樵夫,沒有劉海砍樵的浪漫,卻知道砍柴的艱辛。當樵夫,得不怕山高路遠、風吹雨打,不怕懸崖峭壁、狼蛇蜂虫,不怕起早貪黑、負重遠行。讀了光輝同志的作品,覺得他就是這樣一位時代的樵夫、勤奮的樵夫。

(作者系中央宣傳部宣傳輿情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總編輯)

(責編:常雪梅、呂騰龍)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