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穩住經濟基本盤

王東京

2020年06月16日08:0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穩住經濟基本盤

摘要

●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的規律,增長速度與經濟形勢不能畫等號,而且也不能決定經濟發展態勢。我國經濟目前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不能再把著眼點著力點放在GDP增速上,應貫徹中央提出的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

●黨中央提出“六穩”,是基於穩定目標對政府宏觀調控作出的戰略部署,重在穩定經濟的基本盤。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應繼續加大“六穩”的工作力度,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為此,要把“六保”作為今年落實“六穩”工作的著力點,牢牢守住“六保”底線,穩住經濟基本盤。

●守住“六保”底線,當務之急是保市場主體。目前中小企業已佔到國內市場主體的90%,並且創造了80%的就業。為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政府應多措並舉,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減稅降費的力度﹔盡力降低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同時要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資擔保的覆蓋面,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和貸款貼息。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就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來說,主要是要進一步加大“六穩”工作力度,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牢牢穩住經濟基本盤。基於此,需要重點關注三個問題:怎樣看待我國當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怎樣守住“六保”底線,怎樣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渡過當前的難關。

高質量發展不能把著力點放在GDP增速上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的影響,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未提出全年的經濟增速具體目標。社會上對此有一些疑慮,擔心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態勢會發生改變。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GDP增速是一項重要指標,但並不是決定一個國家發展態勢的決定性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發展質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著眼點著力點不能放在GDP增速上”。不過於糾結GDP,是習近平總書記的一貫思想。早在2014年,他就作出了中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判斷。而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經濟增長速度換擋,將原來的“高速”調整為“中高速”。

經濟增速不能與經濟形勢畫等號。請看下面兩組數據:1992年,我國GDP總量為2.7萬億元,增長率為14.2%﹔2019年,我國GDP總量近100萬億元,增長率為6.1%。若論速度,2019年明顯低於1992年﹔可從增加的產值看,1992年僅增加3800億元,2019年卻增加了近6萬億元。我們能說2019年的經濟形勢不如1992年好嗎?

綜觀全球,增長放緩是工業化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普遍出現的現象。今天的發達國家皆經歷了從農耕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后工業社會的轉型。農耕時代經濟增長慢﹔進入工業化時代,經濟增長明顯加快﹔而到工業化后期,增長速度又放慢了。20世紀50年代,美、日、德、法等國家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2%、8.8%、9.1%、4.8%,新世紀的前10年,則分別降至2.1%、1.5%、2.1%、1.2%。

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不可能實現長期的高增長。經濟增長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上年國內生產總值-1)×100%。隨著經濟總量增加,等式右邊的分母會越來越大,而投資邊際產出遞減是規律,這樣分子與分母的比率必然會下降。當國內生產總值為10億元時,新增加8000萬元產值,增長率為8%﹔而當國內生產總值擴大到100億元時,即便增加5億元產值,增長率也僅為5%。可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增速放緩是必然規律。

有人認為我國GDP增長率一旦“破6”,就會出現大規模失業。2008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后,社會上也曾流行過不能“破8”的說法。這些說法大多是受了“奧肯定律”的影響。1962年,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研究發現,美國的短期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成反比,且比值為1︰2,即經濟增長率每提高2%,失業率會下降1%。

在筆者看來,用“奧肯定律”對中國經濟下判斷是張冠李戴:奧肯定律只是對美國特定時期經驗數據的歸納,並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在生產力諸要素中,勞動力是最能動的要素,因此,不是增長決定就業,相反,是就業決定增長﹔而且增長與失業並不存在固定比例。2010年我國經濟增長率為10.6%,2019年降為6.1%,可近10年我國的失業率並未上升,登記失業率一直穩定在4.0%—4.3%之間。

穩住經濟基本盤需守住“六保”底線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六保”是今年“六穩”工作的著力點﹔以保促穩、穩中求進。

以“六保”促“六穩”,是中央基於底線思維提出的重大戰略,隻要守住“六保”底線,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所謂“經濟基本盤”,就是政府宏觀調控所希望達到的四大基本目標:充分就業、穩定物價、國際收支平衡、適度增長。若將這四大目標再具體分解,就是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六穩”與“四大目標”的關系,我們倒轉過來看會更容易理解:穩就業,目的是為了實現充分就業﹔而穩金融,則是為了穩物價﹔穩外貿、穩外資,旨在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穩投資、穩預期,當然是為了穩增長。

縱觀整個經濟學說史,人們對政府宏觀調控有以上四大目標並無異議,大家的分歧在於:以上四大目標應該如何排序,或者說應以哪一個目標為先?20世紀50年代,西方學者就對政府調控目標怎樣排序產生過爭論。凱恩斯學派主張增長優先,貨幣學派則主張穩定物價優先。10多年前,國內有學者提出政府應優先“促進經濟增長”﹔前年底,中央明確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政策”。表面上看,以上分歧只是排序不同,無礙大局,但如果政府調控目標排序不同,最終會導致宏觀政策的發力點與著力點有所不同。

從操作層面講,對政府調控目標的排序,首先要確定科學的“排序規則”,沒有規則便無法排序。隻要規則確定了,排序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那麼應採用怎樣的規則呢?對政府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穩定”。鄧小平同志有句名言:“穩定壓倒一切”﹔當前中央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也是強調“穩”。這就是說,政府調控目標排序應將“穩定”作為規則,或者說把“穩定”作為排序的主要依據。

關於調控目標的排序,學界主要關注如何處理兩組關系:一是充分就業與穩定物價的關系﹔二是穩定物價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若把“穩定”作為排序的主要依據,“充分就業”理所當然應排在“穩定物價”之前。通脹發生后,雖然人們的實際收入會普遍下降,但損失最大的是高收入者。可是失業不同,失業者大多是低收入者,一旦出現大面積失業,必然會危及社會穩定。同樣道理,“穩定物價”應該排在“經濟增長”之前。若將經濟增長排在前面,政府為了追求增長會優先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難免引發通脹,進而影響社會穩定。一個國家失去穩定,經濟絕不可能持續增長。所以中央提出“六穩”,首先就是穩就業,其次是穩金融(物價),再次是穩外貿、外資(國際收支)﹔最后是穩投資和預期(增長)。

有一種觀點主張“增長”優先,實際是混淆了“增長”與“發展”。在經濟學裡,增長是指GDP增加,而發展則是指社會全面進步。經濟學家金德爾伯格曾對此作過形象的解釋:增長是指人的身體長高,發展是指素質的提升。筆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就是對“發展”的最好詮釋。

綜上分析可見,中央提出“六穩”,是對政府宏觀調控目標的科學排序,重在穩定經濟的基本盤。換句話說,要想穩住經濟基本盤,關鍵是要落實“六穩”。而“六穩”的首要目標是穩就業,所以政府必須優先保就業,因為保就業就是保民生。而要保就業和民生,又必須同時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保基層運轉。隻有守住“六保”,經濟基本盤才能穩住。

守住“六保”底線,當務之急是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保障就業和民生,必須穩住上億市場主體,盡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佔到市場主體的90%,而且創造了80%以上的就業。政府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其實就是保就業、保民生。若保不住市場主體,“六保”就會全線坍塌。

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企業普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稅費仍然較重,經營成本偏高,融資貴、融資難。為助力企業紓困,國家已推出加大減稅降費力度、降低電價、強化金融支持等一系列舉措。

現在要研究的是,怎樣將政策舉措落實落細。比如減稅降費,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增減稅降費5000億元﹔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其力度確實很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為了幫助企業降低經營成本,國務院明確要求:將工商業電價降低5%的政策延長至今年年底﹔寬帶和專線平均資費降低15%﹔同時減免國有房產租金﹔並在政策上鼓勵和支持各類業主減免或緩收房租。以上措施的實施,無疑可大大降低企業經營成本,而且已產生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廣大工商企業的歡迎。

從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角度看,為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操作上可以作相應的改進。以電價為例,工商企業可先按市場價買電,然后由稅務部門予以稅收抵扣。這樣處理雖然最終也是政府買單,但不會扭曲市場信號,可讓價格引導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同時供電企業也不會因此產生政策性虧損,有利於企業公平競爭。

目前中小企業面臨的另一突出問題,是融資貴、融資難。此問題由來已久,政府也採取過不少辦法。20多年前,四大國有銀行就設立了中小企業信貸部。近10年,國家又大力發展中小(股份制)銀行。然而時至今日,中小企業貸款仍面臨不少困難。何以如此?有觀點認為主要責任是在銀行,批評銀行不該嫌貧愛富。筆者認為這種批評既不客觀,對銀行也不公平。銀行也是市場主體,中央強調保護市場主體,其中也包括保護銀行。銀行是企業,不僅要盈利,同時還得考慮儲戶存款安全。中小企業要是沒有資產抵押,銀行自然不敢放貸款。所以要讓銀行為中小企業貸款,前提是要讓銀行有安全感。否則,企業向銀行貸款沒有資產抵押,貸款到期收不回怎麼辦?一方面,銀行希望貸款安全,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卻沒有財產抵押。這個困局怎樣破解?目前的辦法是鼓勵銀行放信用貸、首貸、無還本續貸,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企業貸款難,可銀行還是缺乏安全保障。可取之策,應該由政府組建擔保公司,這在為企業提供擔保的同時,也為銀行免去了后顧之憂。

(作者:王東京,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副校長〔副院長〕,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吳兆飛、萬鵬)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